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3)04-0065-05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产是历史的起点,也是逻辑的起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理 论界有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从社会生产这一最单纯的抽象出发,逐渐 向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过渡,从而阐明了整个社会纷繁复杂的属性、关系和历史 发展。我们现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教材的理论体系侧重于逻辑结论的表述,对社会物质生 产范畴表述及其展开都过于简单。在马恩那里,社会生产是最单纯的抽象吗?马克思和 恩格斯是如何理解社会物质生产的?是如何揭示社会物质生产的内在关系的?笔者认为完 整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的科学内涵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 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及其它关系的具体研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 哈哲学的批判、扬弃,确立了社会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而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认识经过了 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社会物质生产范畴认识深化的过程。没有对社会 生活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范畴认识的深化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准确地认识社会 物质生产范畴,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社会物质生 产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中经过了从思维中的抽象到思维中的具体,并逐步 全面、逐步科学的认识进程。1842—1843年《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关注物质利益 领域,看到了不同于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注意到了社 会生活基础的客观性,但是这种具有客观性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当时并没有回答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步清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了 市民社会是国家产生的基础。此时作为国家和法的现实基础的市民社会以及整个社会对 马克思来说,只是一个感性的具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从政 治经济学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解剖,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透视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诸种社会关系,分析了人类历史及人本身的发展,开始出现接近于物质生产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与此同时,恩格斯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批判和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触及了现实社会的深刻矛盾,认识到只有以往 被忽视的经济事实才是现实斗争和政治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神圣家 族》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的概念,并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中, 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这里尽管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生产劳动是认识现实的逻辑 起点,对于社会生活基础的认识,比《手稿》更为清晰并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但还未 能在思维中再现现实具体。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费尔巴哈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及一切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明确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 一次把社会实践作为世界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来,揭示了实践,包括生 产实践所具有的现实性、社会性和能动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马恩在该书中,初步系统地 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说明了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并对社会物质 生产范畴作了现实具体的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方面 :一是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为满足新的需要 的再生产。生存的需要、满足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 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三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四是社会生产表现出的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这四个方面即为社会生产 的四个方面。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生产的四个方面考察可以看出,他们是从社会生 产所包含的多重矛盾及其关系去揭示其内在本质,并给予科学的规定。马克思恩格斯认 为社会物质生产是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其内涵包括:
1.社会物质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生存 和发展,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社会生产,不 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持人类生存的“第 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 页。)。同时,人类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人类自身的生产和 再生产,“即繁殖”。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没有人自身的 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世代延续,也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两 种生产是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 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7页。)
2.社会物质生产是自然的关系,也是社会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类自身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 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自然环 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人类社会仍然是自然 界的一部分,永远不能完全脱离自然界。社会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 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构成生产的一般要素(生产活动本身 、包括工具在内的劳动资料、天然的或人工的劳动对象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界适应自己,也改造人和社会本身, 使之适应变化着的自然界。社会生产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社会性的活动,反 映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 92、124、81-82页。)。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是社会动物,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发生 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只有在这些社会 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对自然界的关系。生产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人们只 有从事生产才形成社会,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生产。社会生产的内容和存在方式都 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此,任何生产都是同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 关系相联系,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的活动,社会生产的 目标、方式和生产能力发挥的程度都受人、社会的控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一定 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生产才是具体的、现实的,如果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社会生 产的人就是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