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笔谈

——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日常生活人道化道路的哲学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谭培文(1948-),男,湖南衡山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3)02-0012-02

      日常生活人道化道路的哲学探索

      谭培文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谭培文(1948-),男,湖南衡山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一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家。如何走 向马克思?马克思究竟是如何出场的?是他们当时面临的时代课题。在我看来,从卢卡奇 、葛兰西、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开始,经列菲伏尔、赫勒的发展,直至当代的哈贝马斯 ,他们事实上是把日常生活人道化的哲学探究,作为走向马克思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卢卡奇,人道主义是被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 基本原则。卢卡奇人道化道路的出发点是“总体的人”,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物化,一 个商品世界拔地而起。商品世界这种客观性,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就出现了一个物化意 识世界。在这种物化意识的统治下,总体的人被撕成碎片,成为了不完整的面临直接性 的被异化的人。所谓直接性,是指脱离总体性没有中介去直观地认识对象。总体是一个 矛盾统一体,矛盾就是互为中介。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总体性的真理只存在于间接的中 介认识中,不存在于直接的直观认识中。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资产阶级这个中介才能认识 到自己是被物化的商品,从而推翻资产阶级,成为总体性的人。但是,“在资产阶级的 社会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的这一相同的直接性上面,这个努力也完结了 。”当然,这里的“努力”不是指无产阶级,而是指的“思想主体”通过对现实物化的 分析得出辩证的逻辑结论的努力。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在日常生活中,成 为了一种直接的现实,资产阶级思想中缺乏中介的范畴,因而不能得出辩证的逻辑结论 。如马克思批评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上所持的错误观点,明确地将 其归咎于缺乏中介,归咎于故意避开中介的范畴,归咎于直接接受客观性的次要形式, 归咎于未能超出直接性认识的阶段。无产阶级只有摆脱物化意识的统治,获得辩证的阶 级意识,才会从资本主义的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直接性中走出来,走向类,走向总体性的 人,走向马克思。换言之,无产阶级只要超出了他们的纯粹的直接性(直接性变成了许 多中介的结果),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商品而存在,资产阶级就完蛋,“商品拜 物教的制度就开始解体了:在商品中工人认识到了他自己和他同资本的特殊关系”。物 化的根源不在经济之中,而在日常生活的物化意识之中。在这里,卢卡奇将人道化的视 野开始从经济制度上引向了日常生活意识。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肇始者,对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和当代的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 都是沿着这一理路发展的。葛兰西的文化是指的市民社会的教育或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 。文化工业则是指的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广告和流行消遣音乐等。现代社会的 统治不再只是经济、政治统治,消费广告等日常文化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工业统治。在 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日常生活的统治是比经济政治统治更为严重的异化统治,因为这种 统治已由外在的肉体统治深化为人们日常意识的统治。在这种统治下,人们本应具有的 对现存社会的离散批判意识逐渐淡化和解构,而惟一剩余的是人们对现存社会的认同顺 从意识,总体的人成为了单面的人。如何从日常生活异化统治下走出来,寻求一条人道 化的道路?列菲伏尔把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归结为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 异化是全面的,它笼罩了全部生活。既然如此,个人不可能从中得到解放。换言之,只 有从异化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人才可以使自己成为人。所谓日常生活批判,就是要 克服由于异化而造成的人性的内部分裂和矛盾,使技术为日常生活服务,让日常生活成 为艺术品,最终使人成为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人道化的当代转向。从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开始,直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代的代表列菲伏尔,他们要做的 主要工作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哈贝马斯新的转向则不同,他要注重的是“建设” 。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已经过时。由于科学技术侵入日常生活,工具 行为被合理化,人的异化在于日常生活殖民化。人愈是被异化,人与人的交往越是不合 理。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交往行为被吸引到“工具行 为”,从而引起了主体间的不理解、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对立与尖锐化。所以 ,晚期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世界殖民化,不是根源于经济利益的矛盾对立,而是 因为“交往行为”的不合理性。只要把语言作为交往行为的杠杆,以理解为目的,通过 对话就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一致,实现交往的合理化。所以,哈贝马斯的“建设 ”,不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建设,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交往的建设,最后建构 一个以语言文化对话(相互交谈而已)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往的意识世界。 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走向马克思的新转向。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历史 条件的不同,他们在理论上以特有的方式使马克思在西方出场。

      1.日常生活被上升为本体论高度。在卢卡奇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日常生 活被规定为一般社会经济结构同当事人之间的联系中介。日常生活甚至被上升到类似于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本体论基础。他说:“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所 有社会现象的客观基础;同样,日常生活本体论则规定了一种全面的直接中介,而这种 中介乃是使大多数人得以同自己的时代的思想倾向发生具体联系的形式。”由于异化是 从人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中产生的,因而,老年卢卡奇作为对 青年卢卡奇过分注重意识形态的一种修正,把消除日常生活的异化看做是走向“总体的 人”,走向马克思的中介和途径。在列菲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最直接的生存领域,是一个与经济和政治活动不同的独立的个体生存平面。

      2.人道主义的返本和开新。人道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传统,它成为了资本 主义哲学、伦理、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归宿。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 生活理论与其说是在企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化,不如说他们继承的是文艺复兴以来 欧洲人道主义传统。赫勒论述日常生活时开宗明义地说:“总体的人——如果我可以运 用卢卡奇的术语的话——参入日常生活;或者换言之,日常生活是总体的人在其中的得 以形成的活动。”把日常生活看做是人道主义实现的新途径,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 道主义的创新。在列菲伏尔看来,从日常生活入手,医治人在日常生活世界的疾病,才 能真正构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劳动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革命是最低限 度的革命,最高意义的革命是完全改变生活,包括家庭关系和劳动本身。如果没有家庭 和日常生活的改变,生产关系能够改变吗?所以,“在现在,日常生活的平面要比生产 场合那个平面更加突出,因为‘人’正是在这里‘被发现’的‘被创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