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衣俊卿(1958—),男,黑龙江虎林人,黑龙江大学校长、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马 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文化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在世界范 围内的兴起与2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密切相关,而在中国则是 社会转型的深刻的文化显现。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主要是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西方 马克思主义、新儒学、后现代主义、价值学、人学等研究领域中展开的,而自觉的文化 哲学研究的主要论题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涵盖了文化的界定、 文化的结构层次、文化的功能、文化哲学的对象、文化哲学的主题、文化哲学的建构原 则、传统文化模式批判、主导性文化精神的冲突、文化转型、新文化精神的重建等众多 问题。文化哲学在21世纪将成为最有影响的哲学范式或哲学形态,要推动中国的文化哲 学研究走向深化,就应当在建构中国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和转换文化哲学研究范 式两个方面下工夫。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3)01-0072-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哲学领地,既不同于80年代之前“传统教科书”的哲学体系一统 天下的局面,也不同于80年代在西方文化思潮和哲学理论不断涌入的背景中,哲学理性 围绕着共同的论题和争论热点而执着于思想解放、理性启蒙和改造世界的情形。90年代 中国哲学研究的论题、问题、层面、方式、话语、维度、领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散 和多元的特征,并且这些多元的甚至相去甚远的哲学话题取得了平和的、宽容的、共处 的文化氛围。在这种背景中,90年代中国的哲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发展哲 学、交往理论、人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公共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历 史哲学、法哲学、文化哲学、伦理哲学,等等。

      在这些新的研究领域中,文化哲学的地位非常重要,很具特殊性:它的影响似乎无所 不在,渗透到众多的哲学研究领域,但是,它本身的研究域却最难界定,常常引起歧义 和争议。在哲学和文化学研究中,文化范畴本身的界定是最为困难,最难取得共识的事 情,这与文化本身的特殊规定性直接相关。文化不是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活动领 域或其他具体对象相并列的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左右人的 行为方式的基本的生存模式,是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运行机制。一般说来,文化大体上 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主要指文明成果中那些历 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具体说来,文化 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在 这种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 性文明的各个层面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活动。正是在这种 意义上,胡适把文化界定为“人们生活的方式”,而梁漱溟在区分文化与文明的意义上 称文化为“人类生活的样法”。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深层次性决定它对人的各种活动 乃至社会运动具有深层次的制约作用。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哲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对具体的文化现象的简单解析和描述,而 是通过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及其在历史中的转型与演化的把握,从深层次,从根本 上揭示人的生存方式,即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由此看来,对于90年代中国文化哲 学兴起的背景、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未来走向作出准确的把握与分析评述,不仅有助于 推进文化哲学本身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和推进中国哲学研究在21世纪 的进展。

      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无论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哲学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哲学同文化的关系都是内在的和 本质性的。正如人们所注意到的那样,传统中国哲学一直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哲学探 讨总是同文化精神的演进相互交织,以至于人们常常讨论诸如孔子文化哲学、梁漱溟文 化哲学、冯友兰文化哲学,等等。在西方历史上,哲学也总是以不同方式显现特定的文 化精神,而从19世纪下半叶,随着文化学的兴起,文化越来越吸引自觉的哲学理性的关 注。

      尽管哲学与文化的本质关联一直存在着,但是文化哲学走向自觉则是20世纪,特别是 近20年的事情。许多研究者把1984年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17届哲学大会作为世界哲学的 重点由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的标志。在中国,则是80年代由于社会转型而引起的“文 化热”,在90年代推动文化哲学研究走向自觉。文化维度在许多哲学研究领域中为人们 所关注,并且逐步形成了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从世界的范围来讲,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以个体化和理性化为本质内涵的现代化进 程走向深化,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开始成为许多文化学家和哲学家自觉关注的对象。而 文化哲学最终成为自觉的哲学形态,则是直接以20世纪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为背景的。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历史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有增无 减,人类向大自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 件;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技术征服和统治却带来一系列人们所未曾预料的结果:不 但被征服的自然在生态等方面重新恢复起自身的自然性,正在而且将继续无情地报复人 类,而且人类用以征服自然的技术本身也愈来愈成为自律的和失控的超人力量。技术的 异化促使一些普遍的异化的文化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失控发展:官僚制的极权国家、以批 量生产和商品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以操纵和控制人的精神世界为宗旨的形形色色的意 识形态,等等。结果,人在完全是自己的创造物的属人世界中,表面上是自由的,实质 上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私人生活均受着无形的异己的文化力量的摆布;面对按照技 术原则组织起来的庞大的社会机器,个人的渺小感、无能为力感油然而生。

      对于技术的异化所引发的文化危机和文化困境深刻地凸显了历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 重要性,引起了当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极大关注,这是文化哲学开始走向自觉的契机。 从帕斯卡尔,中经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和萨特,西方学术 界声势浩大的存在主义运动直面技术异化世界中人的文化困境,他们不再把空虚、孤独 、畏惧、烦恼、无意义等现象归结为暂时的历史现象,而是将之视作现代人生存结构的 内在要素。他们正是从生命的空虚感和悲剧意识中挖掘现代人反抗文化危机的力量,高 扬和强调人之自由和历史责任感。这种自觉的文化批判显然是现代文化哲学的重要内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