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3)01-0029-04 在我国学术界,部分学者在反思和批判所谓传统的唯物史观、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下,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原理,当作脱离人的活动的思辨 规律或无主体参与的自在规律加以否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在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宣传和研究方面,仅仅停留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抽象概念上,缺乏对这一规律 深厚理论底蕴的透彻领会,导致了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简单化、庸俗化理解和运用的 倾向。本文就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之问题作一探讨。 一、历史规律的生长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历史规律的生长点,也是人类历史研究的起点,只有把这个起 点确定下来,才能对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之问题进行层层展开,生动再现 历史规律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具体运作的实际进程。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旧的哲学家均未找到人类历史研究的可靠出发点。旧唯 物主义哲学家看到了人们活动方式的主动性,主张从人们活动的动机、特别是英雄人物 的动机出发,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但却把动机的作用绝对化,未能透过纷繁多样 的动机,抓住动机背后历史事变的真正动因,最终停留在历史的表现现象上,把在历史 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看成是最终原因,未曾走向历史的深处。唯心主义哲学家黑 格尔,从绝对观念出发研究历史,认为世界历史是“理性”、“精神”的展开与实现, 强调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原因,这些动机后面还有 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理性”、“精神”才是历史的深厚基础,“但是它不在历 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1](P2 48、249)同样未能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出发去研究人类历史,使历史之谜得以揭示。物质资料 的生产活动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生长点,原因有二:其一,从细胞形态上说,物质资料 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深刻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从这个细胞形态的生长 点上发育起来的,因此,尽管它是从社会生活大量的复杂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最简单、最 抽象的东西,但是,它蕴涵的内容却是最为丰富、最为复杂的。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 以萌芽的形式凝聚着人类社会领域的一切基本矛盾和主要器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以及政治、文化、艺术、科学等等复杂的社会 矛盾、规律和现象,它们都可以在这个细胞中找到其胚芽或基因,在此,剖析这个细胞 ,观察它的自我演化过程,就能够对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作出科学的说明 。其二,从发展形态上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人 类历史要世代更迭下去,就必须每日每时地进行这种活动,这种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必要 性就如马克思所言:“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一个 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2](P621)。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 动,就必然要形成“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3](P80)。 在这两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狭隘关系,反 之,人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限制着人与自然的狭隘关系。在此,马克思强调在物质资 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 领域内两种根本的、支配性质的矛盾,它们左右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构成了社 会结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变革的最终原因,这就把以往从神的旨意、绝对观念、人 的本性出发去考察历史的各种神学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使社会 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得以科学的揭示。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孕育、生成的,是在这一基 本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脱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抽象的历史规律,在社 会历史领域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 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深入到社会结构内部,在历史研究中就进展到对历史规律起作用 的机制的详尽研究。 人类社会是一个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多维性结构,历史规律就在社会结 构诸要素的冲突和缠绕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在此,只有准确把握社会结构诸要素的功能 和地位,才能够科学地解答历史规律如何发生作用的问题,这就有必要深入到社会结构 内部,展示参与相互作用的要素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对此,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 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 原理、观念和范畴。”[3](P142)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看成是由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 “原理、观念和范畴”组成的复杂结构,面对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作用,他肯定地写道 :“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3](P8 3)。正是由于社会领域“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4](P17),整个社会构成一个 庞大的“有机整体”[4](P17)。在对社会复杂有机体的分析和研究中,马克思“所用的 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5](P6),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看作经济领域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层次,认为它们共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构。在 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构中,马克思又深入一步,“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5 ](P8),这就找到了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起“归根到底”作用的因素,确立了唯物主义 历史观一元论的基石。因此,只有具体分析某一时期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才能找到某 种生产关系存在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矛盾出发 ,才能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冲突的深刻根源,最终有可靠根据的“把社会形态的 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5](P8-9)。忽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特别是 抽去了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原则,就会在把社会历史领域中各种要素等量齐观的抽 象的相互作用中,消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走向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唯意志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是仅仅承认经济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在对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 构的研究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决不是如影随行、一一对应的机械关系 。相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展开是以利益为中介的。一方面,利益不是抽象 的呓语,它的存在和实现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 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为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生产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 的经济制度,直接决定了利益实现的程度和具体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部矛盾协 调一致的条件下,不同主体集团的利益会较前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相反,当生 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主体集团就会同 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主体集团之间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不同主体集团之间利益的纷争 ,无疑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不同主体集团利益的满足状况,反 过来促进或阻滞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解决、新 旧社会形态的更迭,最终必须通过不同利益集团的抗争或协作才能得到实现。正是在此 意义上,恩格斯把除原始状况之外的人类以往的历史,看成是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围 绕经济利益进行斗争的历史,给人的主体能动性以高度的评价。在把握社会基本规律起 作用的机制时,固守不受生产方式制约的抽象利益,必定导致对历史规律的否定;无视 利益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中介作用,就会把历史规律神秘化,使历史规律 变为无主体参与的自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