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3)01-0032-05 随着人类世界的深度科学化、技术化,人类发现自身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 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但是 人类文明能有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灿烂,其中科学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 “矛盾”的现实,引发了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关系的种种思考。一些哲学家和社 会学家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即既具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当科学技术 深度发展时,其负功能就凸现了出来。于是,他们就大力宣扬“科学终结论”,从而引 发了广泛的反科学思潮和以邪教为代表的反理性主义的迷狂在全球的蔓延。显然,这些 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结论下得有点过于匆忙,甚至是一种武断。实际上,科学技术与人 类文明的关系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或中介因素的复杂问题,价值取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 要中介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了出来。为此,我们就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关 系作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价值取向的作用机制,以引导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就成为一 个迫切而意义重大的问题。 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所以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得出了深度发展的科学技 术必将造成人类危机且最终将毁掉人类文明的结论,就是因为没能把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技术和科学技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特殊实现、应用形式区分开来,即忽视了科学技 术和人类文明之间的中介因素。这种混同在哲学史上主要表现为把科学技术本身看作意 识形态。例如,哈贝马斯就断言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其实被哈贝马斯等人称为 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技术,而是在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前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被价值取向所中介的特殊形式。“科学技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 ,科学偏重于知识体系,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科学上的突破常常引起技术上的发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科 学也会从技术和社会需要中获得发展动力。”[1](P176)所谓价值取向就是根据一定的 立场决定做什么或怎么做。进行价值取向时,不能采取中立的立场,只能从某一特定的 立场出发。进行价值取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权衡利弊得失的过程,而且往往也是一 个处理自己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人们在处理自己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时,既可以 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也可以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义 、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和全球主义。我们把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称 为消极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义、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和全球主义称为积 极的价值取向。这就表明,价值取向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正是 由于价值取向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才使科学技术在其中介下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当科学 技术被消极的价值取向所中介时,科学技术的应用就会使工农业生产的非自然性、人与 环境的不平衡不断加剧,从而使局部的环境、生态等问题发展为全球性的环境、生态等 危机,乃至人类危机,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存在,又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作为一种生 物存在,人类必须从外部自然界获取物质性生活资料,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作为一种 精神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人与其它生物不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建 构了一个合目的的世界,人类采取了社会关系的形式来消除或缓解自身需要的无限性与 满足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关系主要又是由生产关系所构成,它要被政治法律 思想、价值取向等因素所中介。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价值取向的作用越来越凸现 了出来。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所产生的后果,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生 产关系又集中表现为经济体制,因而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越来越多地受到价 值取向的影响。当然,当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时,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价值取 向的中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从经济体制来看,主要表现为非市场经济社会和 市场经济社会两种类型。非市场经济是一种“习俗—指令经济”,所谓习俗经济是指依 赖于习俗进行活动的经济,主要表现为自然经济;所谓指令经济是指完全按指令中心的 指令进行活动的经济[2](P78),也就是计划经济。在非市场经济社会中,以共同体为其 主要的社会结构。所谓共同体就是人们以直接的方式联结在一起的组织。共同体有血缘 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职缘共同体之分。血缘共同体是借助血缘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主 要样式是家庭和家族。地缘共同体是借助于地缘关系构成的共同体,最基本的样式是各 类农村公社。职缘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职业关联而形成的共同体,有同行业社团和单位 两种基本样式。在自然经济中,主要以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为主,职缘共同体只在 城市中存在。在计划经济中,主要以职缘共同体为主。在任何一种非市场经济社会中, 上述三种共同体都普遍存在,只是所占比重不尽相同,到底哪类占主导地位,要视具体 情况而定。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社会结构演变为市民社会或利益社会。此时的社会成 了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竞技场,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自由存在的单纯的经济组织(企 业),当然也有一些非生产和经营性的共同体。 既然非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是以共同体为主的社会,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就是大家有共 同认可的目标,对共同认可的目标的服从就是个体对共同体直接的、绝对的依赖性的表 现形式,那么,在追求共同的目标的实践当中,人们就要形成一种共同的或一致性的行 为规范,来作为共同目标实现和一致行动的内在保障。这里的行为既指生产行为,也包 括社会行为。在共同体中,一切有利于共同目标实现的行为规范就被认为是合理性的规 范,一切不利于共同目标实现的主张就被认为是不合理性的异端。合理性的规范极容易 受到发扬,不合理性的异端也极易于受到舆论责备。而合理性的共同规范就成为了人们 普遍的价值取向,即一种自发的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义,其主要 作用就是维护共同体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