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郭建宁(1954— ),男,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邓小平理论中心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在新世纪开始 不久的时候,认真回顾与审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反思20世纪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评述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沿问题,展望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2)06-00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 与创新的过程。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经验教训、前沿问题、发 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一番回顾、梳理与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确立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陈独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初步传播阶段。从内容上看,这一时 期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是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则较少涉及。 在唯物史观中主要介绍的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 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 、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跟着经济构造变化而变化。”[1](P193)李大钊则在《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构造,这是社会的基 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的构造,都 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视 基础构造为转移。”[2](P59)上述见解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很显然,还停留在转述马克 思思想的阶段,一些表述也不十分准确与规范。如把经济基础称为基础构造,把上层建 筑视为表面构造等。

      二是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全面传播阶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 上,如果说陈独秀、李大钊着重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那么,瞿秋白则第一 个比较全面地传播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23年和1924年,他先后出版了《 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三本书。1927年瞿秋白翻译出版 了苏联学者哥列夫的《唯物论——新哲学》一书,该书附录了瞿秋白自己写的《唯物论 的宇宙论概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概念》两篇论文,进一步传播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中,其新颖之处是把宇宙观与辩证法的矛盾运动观结 合起来。他认为,“宇宙现象的根本便是物质的动,动的本身便是矛盾。……宇宙是永 久的动、变、改造、和发展的过程”[3](P205)。在唯物史观的论述中,瞿秋白同样也 有不少精辟见解。比如关于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论述;关于历史发展中客观规律与意 志自由的论述;关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论述;关于历史的自由与必然的论述 ;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等。

      三是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阶段。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7月,艾思奇先后 在《读书生活》上发表了24篇哲学讲话。1936年1月哲学讲话结集出版,1936年印行第 四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大众哲学》全书四章二十四节,十余万字,从本体论、 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等方面阐述了辩证唯物论。《大众哲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 日常谈话的体裁,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哲学,把深刻的哲学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 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大众哲学》在大众中产生了广 泛影响,解放前就印行了三十二版。可以说,《大众哲学》是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 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四是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阶段。李达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曾与 雷仲坚合译了苏联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李达先后在一些大学讲授社会学(实则马克思主义哲学)。1937年5月《社会学大纲》 由笔耕堂书店正式出版,全书五篇十二章,洋洋四十余万字,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 论、唯物史观等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对李达的《社 会学大纲》极为重视,并给以高度评价。他称赞《社会学大纲》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 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我以为,这里说的第一本,主要是在“系统化”的意义上使 用的。即《社会学大纲》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毛泽东不 仅在书上写了许多批注,合计约三千五百字,而且把《社会学大纲》推荐给抗日军政大 学学员学习,这些事例已足以证明毛泽东对《社会学大纲》的重视程度和浓厚兴趣。

      五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阶段。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 国生根开花,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中 国化”。他是这样说的:“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 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 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教 条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 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P543)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辩证地 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吸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遗产 在理论内容上进行了改造,并且常常借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成语故事,以及神话 、寓言、谚语、俗语等来说明一些深刻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 阐发;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实际工作中的辩证法,诸如军事辩证法、统一战 线的辩证法、领导方法的辩证法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