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哲学观表达的是哲学家对哲学本身的独特理解和特殊要求。本文从探讨马克思所理解 的“真正的哲学”入手,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批判或否定的哲学、赞赏或肯定的哲学以及 马克思提出的哲学理念,从而阐释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开辟的哲学道路。本文认为, 关注人类命运和致力人类解放的哲学理念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 发展开辟道路则是马克思自觉承担的哲学使命。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真正的”哲学,或马克思对“真正的”哲学 的理解;而这种“真正的哲学”,就是体现或实现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哲学,也就是 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

      1

      在对“哲学观”的理解与解释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某些“共性内容”冲淡或取代 “个性理解”,也就是以某些抽象的、共性的东西冲淡或取代哲学家的独特的或独到的 “哲学理念”。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和解释中,就表现为把马克思的哲学观分解为 研究对象、派别倾向、理论特性及社会功能等“共性内容”,并构成如下的通行观点: (1)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古代哲学以“万物”为对象,近代哲学以“意识”为 对象,而马克思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2)马克思哲学的派别倾向,认为马克思 哲学是反对唯心论的唯物论、反对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因而从一般意义的唯物论与辩证 法的结合去解释马克思的哲学;(3)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出发 ,认为以往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只有马克思哲学是科学;(4)马克思哲 学的社会功能,同样是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社会功能是提供关 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又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社会 功能是“改变世界”。这种从“共性”引出“个性”、从“普遍性”引出“特殊性”的 研究方法,阉割了作为具体的哲学理论的灵魂性的东西,即阉割了构成特定的哲学理论 或哲学学说的哲学理念,因而无法把握和阐释具体的哲学家的哲学观,尤其是无法理解 和解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所开拓的哲学道路。

      “重读马克思”,我们会形成一个强烈而鲜明的印象,这就是:与马克思所批评的“ 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们恰好相反,马克思从来不喜欢抽象地提出问题和谈论问题,而是 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具体地提出问题,并有明确针对性地谈论问题。马克思的这种理论特 征,鲜明地表现在他对“哲学”的理解之中。

      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集中论述,最早的文章大概可以确认为写于1842年6、7月间 的《<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明确地以“真正的哲学”来 表达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与要求。探索这篇文章对“真正的哲学”的论述,我们可以 比较具体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即马克思的“哲学观”。

      由于马克思从“真正的哲学”提出问题,因此马克思对“哲学”的论述具有显著的论 战的特征。这种以理论论争为背景而展开的哲学研究,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理论活动的始 终,从而构成马克思哲学的鲜明特点。因此,我们反思和阐释马克思的哲学观,需要着 眼于和着力于下述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批判或否定什么样的哲学,即马克思认为什么 样的哲学并不是“真正的哲学”;二是马克思赞赏或肯定什么样的哲学,即马克思认为 什么样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三是马克思提出或显示了什么样的哲学理念,即马 克思为“真正的哲学”开辟了什么样的哲学道路。

      首先,马克思批判或否定了怎样的哲学?

      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马克思从“哲学”是否应该“在报纸的文章中 讨论宗教事务”这个问题出发,对“德国哲学”提出这样的批评:“哲学,尤其是德国 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 哲学同报纸那种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道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哲学 ,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 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 得他在念叨什么。”(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 页、第203页,第203页,第204页,第219页,第1页,第2页,第17页,第17页,第30页 ,第203页,第219—220页,第220页,第220页、第30页,第19页,第273页,第215页 ,第262页,第30页,第31—32页,第220页,第23—24页,第10页,第16页,第18页, 第19页,第220页,第3—4页,第48页,第416页。)

      马克思的这个批评,不是偶发的感慨。在写于1842年5月的关于《集权问题》的文章中 ,马克思就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问题”的关切。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 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 答案,而是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第203页,第203页,第204页,第219页,第1页,第2页,第17页,第17页,第30页, 第203页,第219—220页,第220页,第220页、第30页,第19页,第273页,第215页, 第262页,第30页,第31—32页,第220页,第23—24页,第10页,第16页,第18页,第 19页,第220页,第3—4页,第48页,第416页。)。“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问 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 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5年版,第219页、第203页,第203页,第204页,第219页,第1页,第2页,第17页, 第17页,第30页,第203页,第219—220页,第220页,第220页、第30页,第19页,第2 73页,第215页,第262页,第30页,第31—32页,第220页,第23—24页,第10页,第1 6页,第18页,第19页,第220页,第3—4页,第48页,第416页。)。正因如此,“哲学 ”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 严肃地提出抗议”(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第203页,第203页,第204页,第219页,第1页,第2页,第17页,第17页,第30页, 第203页,第219—220页,第220页,第220页、第30页,第19页,第273页,第215页, 第262页,第30页,第31—32页,第220页,第23—24页,第10页,第16页,第18页,第 19页,第220页,第3—4页,第48页,第416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