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及哲学学科的创新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湖北 武汉,430074 邹诗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哲学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核心,哲学创新包含理论与学科创新两个层面。目前哲学理论 创新的主要问题在于思想力的不足,在建立哲学学术与历史时代的批判性关联方面,哲 学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尚需要承担艰巨的任务。哲学学科创新不足的主要问题 在于学科建制方面没有跟上哲学研究以及时代的发展,也强化了学科间的壁垒,哲学人 才的培养呈现单一的研究型模式,哲学教育在哲学人才的市场化方面缺乏作为。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98(2003)-02-0105-10

      哲学在理论创新方面承担着艰巨的使命。哲学创新乃理论创新的实质,只有提升和凝 练到哲学层面的创新,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其实,作为智慧之学以及时代精神的哲学 就是探讨理论创新问题的,哲学是从原创与创造双重层面实现哲学的创新。哲学的创新 不是别的,正是为了从理论上不断实现对时代的理解与超越,达到与时俱进。走向富裕 社会的中国社会,哲学大有可为。但是,坦率地讲,相对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言,哲学 以及哲学学科却缺乏创新能力。

      哲学的创新大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哲学理论的创新,二是哲学学科的创新问题。其 中哲学理论创新的问题主要在于思想力的不足,而哲学学科的创新问题则在于学科体制 的改革。

      一

      哲学理论的创新,主要是指哲学应通过一种原创性的或创造性的工作深入理解时代精 神,对现时代以及人的精神状况给予一个富有深度的理论性的解释体系与信念引导。但 就目前的情况看,哲学理论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一理论变革功能。

      哲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统学科体系中,哲学是一切人文 、社会、自然以及技术科学之母,哲学达到的是高屋建瓴的理论层次、抽象玄奥的思维 高度,并由此引导着整个科学发展的人文化方向。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哲学的地位已不 再像传统时代那样显赫,事实上,那种高倨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的传统哲学观 已经受到来自于哲学内部以及外部文化世界的瓦解,哲学的功能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 某种值得注意的变化,哲学似乎不再引领诸多科学前行,也不再仅仅只是沉浸于形上世 界的建构,而是步科学发展之后尘,把重点放在解释世界,建立种种技术化的和可操作 的方法论与理论模型,批判精神与批判功能——不管是在抽象层面展开的,还是在社会 以及现代性层面展开的——都在不断淡化,历史的、理性的价值论层面上的社会批判活 动已退化为文化的和感性层面上的中立性的文化评价活动,哲学的形象变得异乎寻常的 谦逊和平实。但是,这毕竟无法遮蔽当代哲学在理论深度上的贫乏。批判功能的淡化本 身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缺乏一种来自于理性对时代变动的深入剖析与引导。 理性对于时代的把握不应该只是对既定世界的解释与建构,还应该是对于一个可能的未 来世界的前瞻性的洞察和解释,这种解释不可能是中立的,而是有一定的思想立场和价 值前见的,而相应的思想立场与价值前见本身就表征着哲学家对时代理解的深度与理论 自觉。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必须要让哲学保持一副批判的面孔和姿态,除了批判,哲学同样 还承担着解释和建构功能。仅仅把哲学的社会及文化功能看成是批判,看来是大大误解 了哲学的功用,并且也扭曲了哲学的形象。但批判功能毕竟是哲学的基本功能。批判功 能与解释及建构功能并不是矛盾的,传统哲学之所以把哲学批判抽象化,原因就在于把 批判功能与解释及建构功能对立起来,并且也因为此,解释及建构也被弄成了先验图式 的设定。马克思哲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在实践地实现对世界的批判活动中建立起对世界 的解释与建构,并在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批判与解释及建构的统一,这是建设性的批判 活动与创造性的阐释活动的统一,乃人与世界的自为的统一,这正是马克思实践世界观 的内涵所在。从这个意义而言,当代西方哲学淡化哲学的批判活动并且把哲学的重心看 成是对既定世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一次逆转。

      哲学理论的创新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哲学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解释时代发 展面临的新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思路。但是,如果不能理解现时代并超越现时 代的局限性,没有自觉的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用说解决问题,就连发现问题也不可 能。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当时资本主义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在于他超越 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局限性,站在世界历史时代的高度并确立起人类解放的思想 立场与理论坐标。当马克思提出应从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转变,实际上给新哲学提出了 一个与时俱进、使理论保持新新不已的生命力的内在要求。因此,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张一切以变化了的时代为凭据,最反对的就是教条主义,而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正是在不断克服教条主义的过程中实现的。今天,实际上仍有很 多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束缚着人们的行动,其实许多教条已经到了可以完全抛弃的时 候了。

      在哲学理论创新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着艰巨任务。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 究现状仍值得冷静反思。时代性与思想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但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工作体现时代性与思想性并不容易。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马哲界实现了从80年 代单一的主体性哲学路数转向了众多异彩纷呈的领域性哲学,这些领域性哲学的兴起表 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性的加强,不过,我的分析表明,仅仅从学术性上很难 解释诸多领域性哲学的“家族相似现象”,这些领域性哲学实际上不过是以可以通约的 话语方式表达相同的思想主题(注:见拙文《领域纷呈与家族相似:近年来哲学研究状 况评析》,《学术界》2002年第2期。)。近些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突显为 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焦点领域,不过仔细分辨,我们发现,探讨的核心还是围绕着建立起 某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理解模式并且基于这一模式确立自己的学术坐标,包括奠 定某种学术研究方法与风格。哲学研究中的许多领域看似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但其实说 来都是在钻牛角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硬核。如何协调学术性与思想性的 关系,始终是哲学界在探讨的问题,在探讨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术倾向中,马克思 哲学的思想性隐退,而某种姿态性的学术性浮上前台,在另一些学术倾向中,马克思哲 学的时代性被多少独断式地确定下来,但这种值得肯定的时代性仍然是缺乏内涵的思想 表态。我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核心其实是当代背景中的马克思哲学及思 想,这就是: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能够在我们这里获得 新的生命力与解释力,我们也需要向自己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 能够在作为后继者的我们这里得到发展。在此,对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性阐发是优先于“ 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当然,思想阐发并不是为了发表一些观点,而是要整体性地提升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思想不同于观点之处在于,思想源于理念和智慧,且是整体性 的,是在思想意识中让当代与历史汇合融通,并因而赋予历史性,并且由理论表达和承 载起来。而观点则是散在的和感性的,观点往往是非理论的,甚至是拒斥理论的,观点 点缀学术,而思想托起学术(注:本文的意思绝没有否定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相反,笔 者主张哲学思想都必须用恰当的学术方式承载起来,而不能流于空疏的和大而无当的状 态。思想的表达之不同于散文及诗文之处就在于思想是理性活动的结果,并且在这个意 义上是具有历史感的。)。这一时代不缺观点,甚至也不缺“点子”,但却缺乏思想。 就此而言,作为当代思想家的马克思仍处于历史的生成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