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2)06-0004-06 自苏联解体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一问题 ,可说是个时间跨度最长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因此,单靠实证研究是不够的,还需 要在基本原理上有所创新。本文从哲学反思入手,探讨关于这一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试 图为这个问题的解析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通道。 一、研究社会制度变革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主要是前苏联哲学家)将历史唯物论总结为三大块:一是三个决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两条基 本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三是两大动 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动力)。这套理论是从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立论,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确认社会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客观决定论。这套客观决定论,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 主流观点,也是论证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思路是: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又是控制生产力发展的决 定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便会发生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实际上 有多种因素可影响生产力发展,除生产关系以外,政治和文化也有作用。说资本主义由 于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必然灭亡的论断,理由不充分,用决定论解释两个必然,说服力也 不够强。这种决定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主体的作用。 研究社会制度变革,除运用决定论以外,人们也运用选择论,笔者曾发表过《一元决 定论和二元选择论》(载《人文杂志》1988年第3期)。选择论的思路是将人看作主体, 将人作用的对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看作客体,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联系客观的纽 带。主体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在处理与客体关系上是有选择的。人经过多次实践,反 复选择,最后决定选择某一条轨道,这样选择转化为决定,某一轨道成为必然趋势,就 转化为规律。主体按照自己的主观目的进行选择,最终出现的客体,必然是主观符合客 观的产物。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制度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当人选择的生产关系符合生 产力性质时,或者说主观符合客观时,这种生产关系才能出现。故社会制度既是主体选 择的结果,又是主观符合客观的产物。 从人类历史看,人是主体,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是客体;从创 造过程看,每一种文明都包含有主体和客体,以物质文明而言,生产力包含有物质客体 ,也包含有人这一主体。决定论用于解释历史最为有效,因为历史上的主体已消失,其 实践活动的结果也就是人选择的结果,完全对象化于客体中,可以单考察客体,视历史 为由客观决定的客体的发展历史。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而且人又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研究现实活动及未来发展趋势,就要对主体进行考察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可以决定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但不可能决定最终的 制度,还要从主体中找根源。从主体中找根源就要追溯到人的本性,非此不能贯彻理论 的彻底性。 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辩论了几千年。中国的战国时代就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 ,古希腊、古罗马也有类似的辩论。其实人的本性很简单,就是避害趋利。避害就是求 生存,趋利就是生活得更好。避害趋利也就是求生向上。全人类以及国家民族的、阶级 的、宗教的、文化的、职业的等社会集团,也具有避害趋利的本性。普通人只是关注个 人的避害趋利,杰出人物关注的是更多人的避害趋利,民族英雄关注本民族,革命者关 注本阶级,圣贤仙佛关注的是全人类,这些杰出人物的人性用求生向上来表述更准确些 。从芸芸众生到圣贤仙佛都具有避害趋利、求生向上的本性,这可称之为性上论。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看法,认为研究社会制度的变革,只能完全着眼于客 体(生产力),将主体视作由客观决定的主观意识,一谈到人性就被视作唯心论。对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所论述:“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指边沁的效用原则)运用到 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 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在《哲学的贫困》中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 的不断改变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6页。)。马克思又在《神圣 家族》中指出:“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 于经验、习惯和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 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页。)。从人性中推导出的各种要求,只有未来的 理想社会才能满足,因而马克思说法国唯物主义“直接导向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财产”。由此看来,将人性与两个必然联系起来,是符合马克思上述论断 的。 二、社会进步的两条轨道——发展与平公 人为了生存首先要进行生产活动,为了生活得更好(向上),就要不断地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求生向上的本性,人必然沿着发展生产力的轨道前进,这可称为发展 轨道,同时这也是人的一种必然选择,发展轨道也是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呢?从历史经验得知,人与人协同前进, 最有利于发展,只有人与人关系和谐才能实现协同,只有人与人平等才能和谐。人与人 之间平等、和谐、协同最有利于发展,最符合人求生向上的本性,必然成为人的最终选 择,称之为平公轨道,也是平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