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2)06-0017-07 评价活动是主体反映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社会评价活动是 以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与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相对应,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 的另一种现实形式,它是黑格尔所谓的一个群体内的成员“没有经过某种程序的组织” 而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1]。笔者在《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机制》[2] 中就其总体运行的机制做了分析,本文研究其权威性问题。 一、权威和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 权威是由拉丁文authoritas翻译而来,含有权力、尊严、力量和影响的意思。权威存 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恩格斯针对无政府主义者“要求把废除权威作为社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的观点,以 提问的方式说:“我们能不能——在现代社会中既有的条件下——创造出另一种社会制 度来,使这个权威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归于消失呢?”[3]他以纺织厂为例指出,对于 时时发生的诸如劳动时间、生产过程和材料分配等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是根据各该部门的代表的决定来解决呢,还是在可能情况下用多数表决的办法来解决 的,个别人的意志总要表示服从,这就是说,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4]。恩格斯由 此得出结论说:“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 是以服从为前提的。”[5]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权威的存在是有客观基础的。一定的经 济关系和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权威,在多人合作的生产活动中,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大生 产企业中,如果没有权威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就不能使生产活动合理组织起来和正常进 行下去。社会生活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由此决定了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也是如此。其 二,权威以此一方的意志强加于彼一方、相应地彼一方服从此一方的意志为特征。此一 方的意志强加和彼一方的服从,两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因此,可以说,形成服从关 系正是权威得以成立的标志。正是这种服从,使权威从可能性和必要性转化为现实性。 权威以服从为标志,但服从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内在的认可为基础的服从。这种 服从是积极的,与此相应,意志施加者所具有的权威性是积极的。另一种是以外在的强 制为基础的服从,即通过威胁或惩罚迫使意志施加的对象服从。强制与惧怕内在地联系 在一起。意志施加的对象如果不服从就可能产生对自身不利的后果,出于对这种后果的 惧怕,意志施加对象就对强制力量做出了反应。一旦外在的强制力量消失,意志施加对 象的服从也就消失。因此,这种服从是消极的,与此相应,意志施加者所具有的权威性 是消极的。 民众评价活动表达着群体主体从需要和利益出发的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体 现了群体主体的意志,具有明显的实践意向,因而总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也就是 说,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发生作用。权威存在于民众评价活动的作用过程之中。 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个体往往具有权威性。 众多个体在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群体,共同需要通过对需要的意识转化为群体主体 的意志。群体主体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群体内个体主体的意志,于是个体主体就 会对民众评价活动及其结论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服从,这种认同和服从就其一定程度 而言,可以说是出于个体主体内心的。正是这种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服从,标志着群体主 体与群体内个体主体之间权威关系的确立,也就是说,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个体主 体具有权威性。 共性不能完全概括个性,群体主体的意志不能完全体现群体内个体主体的意志。就不 能体现个体主体的意志这一部分而言,个体主体对民众评价活动及其结论并不认同。这 时,民众评价活动就会通过良心的机制和强制力量的机制(后面要予以研究),使个体或 者遵从、或者屈从民众评价活动及其结论。遵从就是心悦诚服、表里一致的服从。屈从 就是尽管内心并不认同,但迫于外在的压力,不得不服从或不情愿地服从。不管是遵从 还是屈从,个体主体对民众评价活动及其结论的服从,就标志着群体主体与群体内个体 主体之间权威关系的确立,也就是说,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个体主体具有权威性。 其二,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权威机构往往具有权威性。 群体可分为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有形群体和自发形成的无形群体两类。权威机构处在 有形群体内权力结构的最高位置。群体主体的评价活动通过权威机构评价活动和民众评 价活动等两种现实形式体现出来。虽然这种评价活动现实形式的主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即都是群体主体,但在现实形式上,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主体只能是权威机构,权威 机构中的首领往往是权威机构的人格化体现。而民众评价活动的现实主体作用则通过众 多个体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体现出来。因此,这两种现实主体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别 ,有时会有重大差别,于是就有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顾名思义,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具 有权威[6],即对广大民众存在着权威;但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的权威机构也往往具 有权威。 权威机构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使它注意到自己是站在群体主体的立场上进行评价活动 的,因而往往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与民众评价活动的一致性。这就是说,权威机构往往 会对民众评价活动及其结论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服从。管仲对齐桓公说:黄帝有“明 台之议”,尧有“衢室之议”,舜有“告善之旌”,禹则立“谏鼓”于朝,上观于贤, 下听于人,观人诽而主不蔽。[7]所以这些圣王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反映了古代国家 权威机构中的有为君王对于民众评价活动的尊重。正是这种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服从,标 志着由民众评价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群体主体对群体内权威机构主体之间权威关系的确立 ,也就是说,民众评价活动对群体内权威机构主体往往具有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