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论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作 者:
王东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前言 走开源创新、综合创新之路,把“经典文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时代课 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是我们试图开创马 克思主义哲学北大学派的主旨。 下面我们将回答这样四个问题:为什么今天需要加强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应重点加强 哪些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怎样处理文本研究与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加强 文本研究的理论创新目标何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新世纪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时代课题,就是作出富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 神的重大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实现解读模式的重大创新,真 正弄清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真谛和精神实质。为此,我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 文献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学界先后流行了三种解读模式:一是“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主要是以2 0世纪20—50年代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这种模式中辩证唯 物主义往往被简化为自然主义存在论,历史唯物主义则被简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 史领域中的简单推广。这种解读模式适应了战争与革命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 要,却很难适应新时代、新体制的需要。二是“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主要通过研究 19世纪后期恩格斯的一些通俗性、论战性著作如《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等来理 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时初学者不可或缺的通俗入门之路,却不是今天研究者的深入堂 奥之道。当时这种情况难以避免,是因为在整个19世纪,马克思逝世后他本人的哲学著 作只发表过一个短篇,即1888年作为恩格斯《费尔巴哈论》附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三是“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即主要按照西方哲学模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过 去主要着眼于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哲学传统,近年来则主要着眼于以 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这种解读方式有助于了解马克思哲学 的理论来源与现代意义,却不能真正澄清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实质。这些解读模式都产生 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然而今天看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局限。 它们多半是借助于另外的思想棱镜,来间接折射马克思哲学的智慧之光,因而大多还只 是在外围兜圈子。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必须采取“以马解马”的新方式,直接依据马克思主义 哲学“第一提琴手”本人的文本,直指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底蕴,真正揭示马克思哲学革 命在人类哲学史、认识史上引起的划时代变革。

      之所以采取“以马解马”的新解读模式,首先是由于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底蕴来 说,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无论是恩格斯的通俗 性、论战性说明,或者是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大众化、简单化解说,还是海德格尔等 人的现代哲学诠释,都不能替代对马克思本人文本的深入研究。同时,这还由于马克思 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有一个长达4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思想发展过程,并不是在1845年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下子、一次性实现了“格式塔转换”。要弄清马克思 哲学创新的精神实质,必须根据系统、全面的文本研究,真正梳理清楚来龙去脉。采取 盲人摸象式的方法,各取所需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种情形,我们见过的还少吗?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19世纪40—80年代这40年间,经历了四部曲,留下 了最能集中反映马克思哲学创新精神实质的四部主要代表作,我们应当在这四部曲的总 和之中,来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哲学全貌,而不能偏于一隅。

      “马克思哲学创新四部曲”主要指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起点的《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萌芽的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 思哲学创新雏形的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升华、蕴 涵在《资本论》和晚年笔记中的辩证法体系构想。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一部曲,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首次阐明辩证历 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由此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海内外有关研究 对此主要存在着两种看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这一早期手稿看成马克思一生哲学 思想发展的最高峰,而苏联和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则往往强调这一早期手稿的不成熟性, 认为其中占主导地位与核心地位的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异化史观。这两种看法各执一 端,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即都仅仅着眼于异化劳动观,特别是带有人本学色彩的异化观 。实际上,贯穿这一手稿的核心内容与思想红线,是酝酿之中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实践 观,其中哲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相对应,其初步阐明的实践观 包括四个基本观点: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 。而以往仅仅着眼于以异化劳动观甚至异化观来理解这一手稿,显然是过于褊狭了。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二部曲,是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存 在观——历史观——哲学观”,是该提纲11条展开的内在逻辑与体系框架。实践观的确 是贯穿提纲11条的一条主线,并分三个不同层次展开:第一层,头三条,初步提出辩证 唯物主义存在观、世界观;第二层,中间五条,初步提出唯物史观要点;第三层,最后 三条,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观。突出实践观主线作用是对的,以往把这一提纲的理论 空间仅仅归结为实践观,则是过于褊狭的。提纲的篇幅最短,马克思展开的理论空间最 广阔,甚至比《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空间更广阔,这一点前人鲜有论述。

      马克思哲学创新第三部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理论性、概括性、系统性最 强的是第一章,实践观——交往观——唯物史观——世界史观是其四块理论基石。以往 把马克思在这里展开的理论空间、思维框架仅仅归结为唯物史观,固然抓住了主要之点 ,却是远不够全面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