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价值论研究的人道主义底蕴

作 者:

作者简介:
驻马店卫生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朱宝信(1950—),男,河南正阳人,驻马店卫生学校高级讲师。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价值论研究的是人对外界物满足自身需要的评价。康德提出人的需要的满足应合乎道 德;马克思将人的最高需要确定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西方哲学以理性主义或非理 性主义的方式关心人;当代环境伦理学把价值观念扩展到生物和生态系统;在我国,邓 小平将人民利益确立为全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也体现了以人的自身 发展为中心的意向。这些都说明了价值论研究与人道主义的密切联系。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2)06-0016-04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改革以来,价值论的深入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所 取得的众多成果,甚至被学术界一时誉为“1978年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大成就或最大 突破”。假若这一判定并不言过其实,那么试问:如果说价值论是对于人的价值观的研 究,那么价值论研究是否与人道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然而,若 用这一观点来看待20年来的价值论研究则可以发现,我国价值论研究和人道主义之间的 联系并不紧密;夸张一点地讲,价值论研究中基本未见人道主义概念的出现,人道主义 与价值论实际上处于隔离状态。

      按哲学界从马克思有关价值的论断出发因而较多的拥护者的认定,价值就是主体对客 体满足自身需要所作出的一种肯定的评价。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果将人的需要当做 人的权力看待,那么这些需要就体现了人的生存权、劳动权、参与权和发展权等。如果 这些权力的获得须以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为基础,那么这种权力、需要与维护 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等的人道主义就发生了联系。不但如此,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如 价值注重的是人的需要,而人道主义注重的是人的权力那样,在社会生活中,权力作为 满足需要的条件,人道主义就成为价值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导向;也就是说,价值 论研究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底蕴,价值论的研究最终总是要导向人道主义的。

      然而,价值概念有着深厚的经济学渊源,一开始它就与交换、商品、市场密不可分, 表示了物品对人的有用性或使人愉快的属性。正是因为此,价值反映了近代以来追求财 富的时代特征。由对物质财富的热切追求而导致的幸福至上论,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理性 的过度期望,几乎可视为从文艺复兴到康德时代的社会思潮主题。可是,科学和财富的 发达导致了人的灵魂的败落,于是康德追问了什么是主体性问题,一反近代伊始的“知 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主张把人的幸福价值置于人的道德价值的制约之下。为此,康德 寻找了道德之“至善”的决定根据。“至善”就是“自足的善”、“圆满的善”,也就 是“本元的善”,它起着使幸福价值和道德价值相契合的作用,康德把它预设为上帝, 或“道德的神学”。既然道德价值有神圣的根据,而世界上只有一类的存在者,其因果 作用是目的论的,即是说向着目的的,这类的存在者就是人,那么论证道德价值的神圣 性,就是确立人的价值主体性,由此得出了“人是目的”的命题。可以看出,自康德哲 学起,价值已与人的道德目的联系在一起。假若说“至善”是道德的决定根据,那么作 为价值主体的人就要遵照“至善”的原则去要求现实的世界。这样一来,近代早期“怎 样认识世界”的哲学认识论主题就让位于“世界应当怎样”的哲学价值论主题;而“人 是目的”这一命题不但开启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端绪,而且也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理想 渗入到价值论研究之中。

      道德价值规定了价值的肯定性、正面性和积极性。如果说价值在于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那么这一待满足的需要应当是合乎道德的。康德虽然说出了道德的决定根据是“至善 ”,但是“至善”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却语焉不详。19世纪4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 内变革现实的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屹立于世界哲学的舞台之上。马克 思的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而实践就是人按照自身的意愿能动地作用和改造 外部世界,使外部世界按人的意愿发生变化。从中可见,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意蕴是十分 明显的,它不但承袭了康德“世界应当怎样”的价值论哲学主题,而且以人类切实的实 践行动,进一步转换到“世界变成怎样”的实践论哲学主题。实践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 双向的对象化活动,随着这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连续进行,人也就逐渐地趋向于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如若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那么人的最高需要或最终的需要就 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人的最高的价值目标或价值观 照。这样一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可说就是康德的“至善”。如果说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是人的自我完善,而人的自我完善又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那么从中即可看到,马 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着无比深刻的人道主义底蕴!

      与马克思哲学在东方蔓延扩大的同时,西方当代哲学也在“拒斥(黑格尔)形而上学” 的口号下发展演化,并且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撇开意识形态的对立则可发现,西方当代 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一样都反对(黑格尔)形而上学之远离人的现实生活、沉溺于神秘思辩 体系的弊端,都致力于解决“世界应当怎样”的价值论哲学主题所带来的主客体对象化 的关系问题。由于希腊传统和希伯莱传统两个源头使然,当代西方哲学形成了让美德服 从知识、让情感依附于理智、主张理性至上性的科学主义和让知识服从道德、让理智服 从信仰、突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的人本主义两大流派。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区 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关心人研究人,而在于它们怎样关心人研究人,也就是说,是以理 性主义的方式还是以非理性主义的方式去关心人研究人。比如,语言哲学把语言世界作 为人的世界,正是在语言中人才凝聚着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真与善的深刻矛盾, 因此它们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以显露人的现实生活。文化哲学把 文化作为人的世界,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一个整 体的人类文化,就是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哲学解释学则把意义世界作为人的世界, 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理解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作为历史文化对个人的占有和个人 正在展开的可能性,实现着历史视野和个人视野的融合。科学哲学把科学世界作为人的 世界,认为只有科学才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成果,只有科学理论才是构成人类活动 的支撑点的真理性认识。可见,哲学的视点完全集中于人,集中于人的价值意义的实现 ;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主旋律中,人道主义的伴音随处可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