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学说:价值研究的层面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2)10-0002-05

      哲学价值问题的研究,开拓了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的新领域,其意义正在得到越来越多 人的关注。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感到价值研究所带来的,应该不仅仅是对新问题 、新概念、新范畴的关注和兴趣,更是一种新的哲学方向、新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的 探索,甚至还包括学风和学品的反思与升华。

      一

      “学科”是科学的实体和基本形态。就其思想内容来说,一个学科是由某一方面具有 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人们长期积累的共同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它的根本特 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的公共性。就是说,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并不能归于哪一人哪 一派所有,包括这一学科事实上的开创者在内。一个学科领域就是人们表演自己认识和 改造世界思想成果的一个舞台,人们在这个舞台上的“表演”即思想成果,则是一个一 个的学说。

      “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应系统,是学科的现实形态。学说通过不断地 回答和提出问题而使学科获得生命。学科主要要求回答广义的“事实”或“实然”问题 ,而事实、科学、学科总是一元的;而学说则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体系, 每一学说必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因而既有一元的领域,又有多元的面貌 。

      例如人文社会学说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科学和学科公共基础内容的叙 述和“问题解答”。任何严肃的、负责任的学说,都负有学科建设的使命,要为人类认 识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属于特定主体的特殊性表现,如特定群体的现实立场、 特殊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通过科学研究谋求人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具有自 己特色的学说体系,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科中常常 面临“问题是一个,回答却不同”的局面。

      学科离不开学说,但并不归结于某个学说。学说是江河涓流,学科是浩瀚大海。有些 学说及其成果能够纳入学科积累,有些则将被历史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每一个具 体学说就需要加以具体的考察分析,绝不应该学科与学说不分,或者只见涓流不见大海 ,以某一学说遮蔽了整个学科。因为反对某一学说而否定某一学科,是非常错误而愚蠢 的;因为信奉或主张某一学说就看不到整个学科,也同样是非常狭隘而愚蠢的。

      我们需要提倡一点自觉的学科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分不清学科与学说,缺少以学科立 场看待学说的自觉性,就容易导致学说层面上的自我封闭。例如学习了西方的某种新学 说,就陷入一种话语迷信,忘记了要从学科的高度对待别人和自己,不是从中提取公共 问题和思想精髓,然后对比分析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是言必称洋,生吞活剥,甚至 以为非此则无学术和理论,企图制造新的“洋教条”。这其实并不是学术上的一种高水 平、高境界。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态度也如此。毫无疑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学习、 贯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但不能以为,除此之外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再有别 的学说了。那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绝对化和封闭态度,实际上是不相信马克思 主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表现,只能使自己失去了比较的尺度和竞争的活力,降低自己的 科学水准。

      自觉地把握学科与学说的关系,在思想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学科 领域内面对学说的多样化、多元化状态,要有一种健全的心态,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 、宽容、求实的学风和作风,既不盲目追从别人的学说,也不急于将自己的学说强加于 人。要自觉地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防止简单化、绝对化。这是保证学术研究健康发 展的重要条件。

      在学科层面上,我主张“是人弘道,非道弘人”。例如,学者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认 为自己信服的学说是最好的,这本属正常。但不应扩张过分,更不应与个人的地位、功 利、“面子”等挂钩。正常的学术争论,是从尊重学科的共同前提、共同基础、共同规 范、共同任务目标出发,通过各抒己见的探讨来形成和积累更多的共识,从而促进学科 发展。如果在争论中过分看重个人或小团体的得失,形成门户之见,就会使学派变成宗 派,滋生意气用事,武断偏执,甚至企图借用非学术资源干扰学术、搞“对人论证”等 不良现象。这就很容易破坏学术环境,把学科发展的动力变成了阻力。这种倾向不仅于 学者有害,于学科有害,甚至可能影响社会风气,成为一种公害。

      二

      对于“学科”与“学说”这种关系的发现和理解,是当前价值论研究现状所提供的一 种启迪,同时也适用于价值研究。只有在理论上首先澄清了价值与事实、价值取向与科 学认知之间的关系之后,才能充分地理解和说明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存在的一元与多元矛 盾。而把握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对于价值研究说来尤其重要。

      近年来国内进入价值领域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形式上的“价值热”持续不衰。但从整 体上看却仍然不够活跃,缺少理论突破和创新,也未能产生更多的社会应用效果。就学 术研究本身来究其原因,我觉得与我们在学科与学说两个层面上的定位尚不够明确,对 两者关系的处理缺乏自觉性有一定联系。

      例如关于价值的本质和定义问题,是每个研究者都自然要面对的,因此多年来一直不 断有人从头开始进行论述。但由于在学科层面上尚未形成足够的共识作为基础,就使得 这里说法虽然很多,却大多停留于意向表达和话语之争,至多是学说层面上的自说自话 ,并未提出新的实质性问题,因此也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对话,难以推动研究深入。

      举一个说法为例:“满足需要不等于价值,只有满足正当需要才是价值。”——就价 值是否可以定义为“满足人的需要”加以讨论,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说法比起它所反 对的说法来,却并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因为它把“正当”这个本属价值范畴内的概念 ,当成了界定价值的前提概念。从学科角度看来,这种自我循环论证,说到底是不懂得 学科与学说的层次,把自己的主张(学说取向)当成了学科规则所致。这一类毛病实际上 并不少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