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生成本体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解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庆祥,1957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本体论概念的三种含义及其得失;接着从多方面入手,论证了马 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 这种本体论是一种开放性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中介性的、感性的、动态性的本体 论;这样的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发生划时代变革的根本所在,它使马克思哲学成为一种 崭新的形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传统本体论的含义及其得失

      传统意义上的本体一般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基础说。哲学就是从追问世界的基础开 始的。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就把组成万物的基础和要素看作是某种“实在”和具体的物 质,只是具体形式不一:泰勒斯称其为“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亚里士多德 则认为是“质料”。第二种是本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哲人们慢慢发现,无论把世界 的本原归于任何一种物质形态,都不能解释所有的存在物的构成,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世 界的统一的、一般的本质,这时的本体被看作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共相。第三种是 始基说。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因此就存在着不同的本体。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的理论,就是物质本体论;而凡是认 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理论,则称为意识或精神本体论。这种观点把本体看作是万物的始基 、基质和根源,“万物产生于它最后又复归于它”。

      这样来理解的本体论,其意义是应当肯定的:它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在寻求安身立命 过程中的一种哲学反思;它意味着要追求一种隐身于现实事物背后的超验的、有序的、 绝对的存在,并且把这种存在及其逻辑推理看成是现实事物之所以实存以及整个世界趋 向于完善的根本原因,因而它第一次以理论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类生活应然秩序的内在向 往;它确立了一种重视客观分析、反对主观想象的科学研究方法,依靠这一方法,人们 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揭示其内在矛盾及其本质;它也为整个西方的超验文化传统( 如为上帝的存在寻找最终根据)确立一种哲学基础。

      但问题恰恰在于,传统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同时也意味着对感性的、现实存在着的人 的无视与否定,以及本体论与现实的人的分离。按照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人的本质并 不是由人自己的活动生成和确定的,而是由先于和外在于人的活动的本体预先确定的, 人并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其本质,而只能按照先在的规定实现其本质,只能用存在 去解释行动,而不能用行动去理解存在。然而,这种与活生生的感性的人的存在相敌对 的“本质”,对人来说却始终只能是异在的东西;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坚持以客体化、 对象化的方法研究人,这实际上是以物种(一般物的规定性)的方法抽象地研究人,这种 研究所看到的人是对象化和工具化的人,人在其中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人的生成的、感 性的、开放性的和创造性的自我存在及其意义被漠视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逻辑分析与 综合能力限制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及其感性体验;传统本体论哲学把“多”还原为“一 ”,把具体还原为抽象,这种以追求最后的绝对本体的还原方法和超验方法,必然会直 接抽掉包括人的生存样式在内的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动性,必然远离现实的人。 总之,还原性、超验性和实体性,使得传统本体论哲学本身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非人化的 理论追求,它对超验性和实体性的追求恰恰是以牺牲人的生存的经验性和实存性为代价 的,它对人的精神(灵魂)的肯定也是以否定人的物性(肉体)为代价的。这正迎合了中世 纪宗教神学抬高神性、贬低人性的理论需要,也使本体论哲学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及经院 哲学中得到了圆熟的运用和发挥。

      本体论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同时它也成为哲学史上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因其体现着哲学的本性,在哲学领域中有着根本性、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地位,使得众 多理论学派至今都不能忽视或回避。问题在于每一种哲学所讲的本体论是一种什么样的 本体论。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本质上是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

      马克思虽然在其成熟的著作中没有专门说明自己的哲学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但其本体 论的思想却是存在的。那么,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本体论?对此,学术 界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有五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是物质本体论;有些学者认为是实 践本体论;有些学者认为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有的人认为是实践人道本体论;有些 人认为是人学本体论。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 学,它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前提——物质原则。然而,马克思的哲学又往前走了决定性 一步,它鲜明强调自己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这种“新”和“ 现代”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特征。我们不能因为它坚持一般唯物主义的前提而 忽视其根本特征。

      这种“新”和“现代”集中表现在它关注的主题是“人的生活世界”或“现存的感性 世界”,而不是整个物质世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 会的人类,其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思辨终止的 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地方。

      人的生活世界或现存的感性世界表现出来的普遍而基本的事实和问题,在马克思那里 ,主要就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其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世界的 关系、原始的自在存在和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存在的关系,因为马克思哲学的首要任务 是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实质就是主体人通过实践改变客体世界;如何分析和看待存 在(各种事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过程,如何理解和看待在这种关系和过程中人 的生存(生活)结构、生存方式、生存处境及其改变,也就是人的生成性存在。所以,“ 关系”、“过程”和“人的生成性存在(生存结构、生存方式、生存处境及其改变)”, 是人的生活世界首先面对的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本体 论问题:它要求努力寻求处理各种关系并使各种关系达到统一的基础、根据和方法;寻 求存在(事物)自己生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成因;寻求人之所以是这样的现实存在并 成其为理想存在的根据;揭示人对其现存状况的扬弃即人的解放和发展何以可能的根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