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欧阳康,1953年生,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明仓,1969年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体论问题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是任何真正哲学都难以回避的最基 本的哲学问题。传统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但它终究只是本体论问题的一种 历史性解答方式。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重要 基础。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坚持事实与价值相 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 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 向。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索根本置换了本体论研究的问题域,鲜明地昭示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作为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深入理解马克思本 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 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 问题,这种研讨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不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有 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有人甚至认为,从本体论方面解读马克 思哲学,既看错了对象,也找错了问题。那么,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 中的变革意义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何以奠基与立足?如果有, 马克思本体论与历史上的本体论有何异同?其特色和合理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 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本 文认为,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 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 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 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 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 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以及探索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初步看法,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本体论问题的深层根据

      对于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做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 从词源学等方面对于“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注:从词源看, 德文的Ontologie、英文的Ontology,最早均来自拉丁文Ontolo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 自希腊文。希腊文中该词字面意义是指关于on的logos,即研究存在的学问。该词在中 文中有多种译名,主要有“本体论”、“存在论”、“万有论”、“凡有论”、“存有 论”等。此类译名、概念之争,可参见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杨学功《“本体论”源流考》,载《人文艺术》第2辑(查常平主编,贵州人民出 版社,2000年);刘远传《社会本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俞吾金《马克思 本体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俞吾金《存在、自然 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载《中国社 会科学》2001年第2期。),对于正确理解本体论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我们看来, 对于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还可以换个角度进行,这就是将其与人性和哲学本性探 讨结合起来,寻找其深层依据。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体论问题之不可回避和不可抛弃, 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体论探究之所以具有近乎永恒的意义,在 于它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首先,人的超越本性和超越性存在方式,是本体论问题的深层人性根据。哲学的“本 体论”探究,作为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作为一种哲学思维的致极性和超越性 的指向以及一种趋向无限的终极关怀,并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本性的玄学,它有着深刻 的人性根据。

      就人的本质规定性而言,人并非一种一成不变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独特的超越性 存在。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断地将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变成新的现实世界,这是人 区别于和超越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动物是非超越性的,它与其 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同一性。动物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是“复制”式的,动物的历史是一 部自然史。与动物的本能和复制式的生命活动不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独特的超越性。 诚然,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只能在既有的各种物质前提下进行活动,不能随心所 欲地超越各种条件和界限。但是,人并不是普通的自然存在物,它永远处在未完成之中 ,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不仅如此,人还是有意识的、社会的、文化的存在物。当马克思 指证人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强调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 自己意识的对象”,强调“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时,他所强调的人 的意识,不是一般的意识,而是一种超越意识。具有超越意识的人,是这样一种新的“ 类生命”,他永远不会满足于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永远不会满意于本能式的或复制式 的生存,永远不会满意于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生活,而总是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积 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为此,人总是不断寻求超越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总是不断开拓 自己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实现着自己区别于和高明于动物的超越本性。

      超越性,既是人之为人的优越和可贵之处,也是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人永远不会停 留于某种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总是要通过观念方式和实践方式,力求超越各种现实条件 的限制,力求不断地超越自我。在此过程中,人既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也改变了人自己 的存在状况和规定性,不断地实现着人的自我生成、自我超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 克思指出:“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 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页。)。古往今来,出于自身独特的生 存状态,人们总是力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和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进 而从根本上确认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在世界中的命运问题。 为此,具有超越性的人总是力图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 存在和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注: 参见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载《社会 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就此而言,本体论探究绝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奇思妙想,而 是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其最深层的根据就在于人的这种超越本性和超越性存在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