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德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兴盛,随着我国学界从现代性的角度对马克思哲学之 当代意义的阐释的深入,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一点,似乎已是一种“共 识”了。所谓现代,是相对于近代而言的。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有两大表现形式:一是康 德以前的客体形而上学;一是康德开始的主体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哲学超越了近代哲学 的物、人二元之分,在理论基点上走向了人的存在。这种“人的存在”不是近代主体性 哲学中的“人”,而是前苏格拉底式的那种始源式的存在。这一理论立点正是因其在理 论视域方面的开创性以及对技术统治下的人的物化状态之批判而被赋予了“现代”的性 质。如果不考虑后现代哲学对这种“现代”性思路的解构,那么,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 立点俨然成了现代哲学的标志和代言人。正因为如此,学界的一些学者在批判过去的那 种第二国际式的对马克思哲学的形而上学解读观的语境中,努力把马克思往由海德格尔 所标示的那种现代哲学的维度上拉,似乎只有这样,才可言及作为现代哲学家的马克思 。于是,当他们读到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称赞马克思从人的存在的角 度对绝对形而上学进行颠覆,并认为在这一维度上甚至连萨特都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水平 的话时(参见《海德格尔选集》上卷,第383页),便经常加以引用;而当读到海德格尔 在同一篇文章中指责马克思与尼采一样,同样也没有在理论层面上达到始源性的此在的 高度的话时,便说海德格尔根本就是把马克思放在了近代形而上学的视野中来加以理解 ,并说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实践等范畴本身就是用来指称人的存在的内容的。由此而展 开的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解读大有愈来愈强之态势。客观地说,笔者充分认同这种解 读思路对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解读模式所起的巨大作用,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却 不能苟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让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我的观点是,尽管海德格尔对马 克思哲学超越绝对形而上学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在马克思是凭什么超越绝对形而上学 的这一问题上的理解却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虽然赞扬了马克思,但他实际上 是赞扬错了。也因此,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的另外一个地方对马克思的 指责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指责恰恰是建立在前面的那种赞扬的思路上的。根据海氏 的思路,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的命运,因此,必须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的角度去思 此天命。而马克思正是从这种“人的异化”及人的回归的角度来完成这种“思此天命” 的重任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海德格尔说,“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 历史的本质性的维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维度中,在此维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 思主义交谈。”(《海德格尔选集》上卷,第383页)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这种理解 在当代西方是比较普遍的,即使是像马尔库塞这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这样理解的 (参见马尔库塞)。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理解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上述这种理解的一个最大失误在于,在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 下简称“《手稿》”)时,无视马克思在“人本”问题上的思想推进,简单地把马克思 的异化理论置放在黑格尔的思想语境中来加以解读。打开马克思的《手稿》,一个明显 的特征是,马克思是从“劳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已不再像 费尔巴哈那样抽象地谈论人的异化问题,而是从劳动的角度来谈论劳动的异化问题。马 克思的这种“劳动”视域中的“人本”思路是与他把哲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思考,并致 力于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深化哲学的思路这一点直接相关的,这也可以从《手稿》中的“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一节是紧接着经济学层面上的“工资”、“利润”、“地租”这 三小节的内容而来的这一点中找到文本学上的依据。用人的异化来遮蔽马克思的劳动异 化思想,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无法看到马克思从这个“劳动”概念的发展中所演进出的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再进一步,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明确地把劳动的对象化和 异化区分开来的。对象化是生产力维度上的东西,而异化则是与对象化过程紧密相联的 人与人之间关系维度上的内容。马克思所作的对异化的批判只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 言的,马克思从来没有把对象化过程也当作异化来加以批判并从而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他也正是从这种复调式思路出发才在以后的著作中一步一步扭转对社会关系的人本式批 判思路,从而在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把生产力的维度与社会关系的维度辩证地统 一起来。黑格尔将对象化与异化等同起来,这是跟他的唯心主义理论出发点直接相关的 。劳动概念在《手稿》中的凸显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标志。如果看不到这 一点,那就必然走向用笼统的、抽象的人的存在来遮蔽马克思即将在以后的思想发展中 生长出来的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思想。“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 个社会历史性的概念,而不能被解读为一个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的历史的意义”之 维度上的概念。把马克思《手稿》中具有复调式思路的劳动概念解读为一个单调式的标 示人的存在之内容的概念,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讲不通的。 事实上,海德格尔正是先把马克思拉到黑格尔的理论层面,然后再把马克思的“异化 ”思想解读为人的存在维度上的一个概念的。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 说,“马克思在基本而重要的意义上从黑格尔那里作为人的异化来认识到的东西,和它 的根子一起又复归为新时代的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海德格尔选集》上卷,第383 页)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理解成了“从黑格尔那里作为人的异化来认识到的东西”,这 明显地把马克思在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方面的复杂观点简单化了。正因为海德格尔用 一种抽象的“劳动”和“生产”的线索统摄了马克思在劳动问题上的丰富思想,他才会 简单地把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存在论问题上的基本区别理解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 ,而看不到马克思就物质生产问题所展开的丰富的哲学思维。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 的唯物主义哲学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在这种哲学规定中,一切存在者都显现为劳动 的材料。“与黑格尔相对立的马克思并不在自己把握自身的绝对精神中,而在那生产着 自身和生产资料的人类中看待现实的本质。这一事实将马克思带到了离黑格尔最远的一 个对立面中。但也恰恰是通过这样一个对立面,马克思仍然保持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 。”(转引自张祥龙,第446页)如果马克思真的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个样子,那么海德 格尔对马克思的指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用维持人的生物学存在及发展的劳动线索来 建构起来的哲学思路,显然是不可能真正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的 ;它与黑格尔所阐述的那种绝对主体性的线索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但问题是,马克思完 全不是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个样子。我始终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西方哲学 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看不到马克思以下的这段话:“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 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 ,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 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页)马克思的劳动或生产范畴明明具有两条辩证统一的维度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生产的维度,可海德格尔等人为什么只愿意承认其中 的一种维度呢?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甚至说“马克思想把世界变成一个大工场”(转引 自杰,第69页),把这种劳动拜物教或劳动形而上学的观点强加给马克思是毫无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