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改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山西 长治 046011 王守义(1955—),男,山西长子人,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赵 爱玲(1971—),女,山西黎城人,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 博士。

原文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要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改,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必须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文化结构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好几种关 系,即以“史”带论,处理好哲学与历史、文学的关系;以“比”带论,处理好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关系;以“人”带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性 的关系;以“实”带论,处理好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的关系;以“新”带论,处理好哲 学与批判性的关系。真正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摆脱 哲学教学的困境,达到形而上升华的目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2)04-0030-07

      21世纪,科学技术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及其事业正在经历着一场 严峻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最大限度 地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是高校哲学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根据大文科学生的特 点和几年来大文科哲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 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以“史”带“论”,处理好哲学与历史、文学的关系

      叶秀山先生说,哲学好像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活动,有自己的运动轨迹。“生命体 ”必然是历史的,而“活动”则必须有所附属,文学、艺术、宗教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其 历史性活动的载体。由此所见,哲学与历史、文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哲学的历史性 ,历史的哲学性,这就构成了哲学与历史的本质一致性。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它是思想 性的历史,又是反思历史性的思想,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根本 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家,甚 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P650)龚自珍也曾说过:“出乎史,入乎道,欲知 大道,必先为史。”[2](《尊史》)社会演进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道必从史出”说明 哲学与历史总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历史是哲学的前提,哲学则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升 华;只有以史作为基础与背景,哲学才成为生动的人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 思想历程看,马克思主义离开对历史的深刻研究和把握是不可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必须具有历史特征,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可能仅是一些僵死的教 条。

      文学与哲学是相通的。文学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一篇令人深思的论文,一部使人 玩味的小说,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常常被赞之以富于“哲理”;一位目光远大的政治 家,一位思想敏锐的科学家,一位独具匠心的艺术家,又常常被人们赞之以具有“哲学 ”头脑,这说明,一位好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们用 娴熟的艺术、审美风格和深邃睿智来阐发自己的哲学理论。鲁迅是如此,托尔斯泰也是 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好的哲学家同时必定是好的史学家、文学家,但至少可以 说明文学与哲学的相通性。尼采《归乡》诗写道:“当钟声悠悠回响,我不禁悄然思忖 :我们全体都奔向永恒的故乡……”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 为亲近本源之处。”[3](P87)诗人的还乡情节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向绝对本体回归的取 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哲人”与“诗人”是相通的,真正的诗人也就是真正的哲人 ,反之亦然。18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指出:“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 动到处寻找家园。”就哲学的历史存在而言,后来的哲学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找,就 是向人的心灵故乡的复归。所以在后现代的背景下,“哲学终结”虽是时尚之论,却也 是虚亡之论,因为就哲学在时间中的存在和延续而言,哲学永远不可能终结。

      以萨特为例,萨特不仅是个哲学家,而且是个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戏 剧有其独特的风格。他把哲学观点作为文学的出发点,把存在主义思想带进小说、戏剧 ,使存在主义哲学形象化。1947年他发表的文艺理论专著《何谓文学》就是通过回答何 为写作、为何写作、为谁写作等问题奠定了他“介入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而深 切地阐述出其对文学本质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所讨论的一些热点话题 ,诸如“人道主义与异化”、“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如果没有文学界(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美学等)的广泛关注和反映,恐怕也不会很快形 成后来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潮和哲学热。

      由此可见,哲学与文学、历史总是相通的。在教授大文科哲学的课程中,既要充分利 用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修养这种理论背景,又要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顿悟 哲理,帮助学生从历史典章中去透视哲学的底蕴;既要以“史”带论,又要以“文”带 论。积极营造一种文史哲三位一体的文化氛围,是搞好大文科哲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论原则。

      二、以“比”带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在高校学生中传播所产生的思想震动任何人都不能小视,对这种思潮, 如果不能做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回答,我们就会犯大错误。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和教学,不仅是合理评价与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的需要,而 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发展自我的需要。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资本主义垄断时期以来产生或盛行于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的各哲学流派。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双峰对峙的两大哲 学思潮,前者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他们拒斥形而上学,倡导科学哲学,否定哲学 关于世界普遍性原理的追求,把哲学的视野聚焦于科学,其首要出发点在于通过科学限 定理性,认为哲学理性只能是“给予知识”的幻想,而实际上不给予任何知识。后者以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本旨,从人的“丰富性”方面展 开对人的哲学反思,他们认为人生是自主的,自主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因此人不应该寻 求终极意义,而应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以上观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哲 学的现代文化批判而启发人们对人类理性及其对象化活动进行深刻反省;另一方面,则 在哲学层面上向人类生存的合理性和历史发展的进步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