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王东(1948-),男,北京人,北京大学教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陈海峰(1977-),男,浙江湖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最大关注,特别 是对如何构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处理“中、西、马”三大哲学流的关 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生长点的问题,阐发了众多很有新意的观点。本文 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综述,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建构的问题进行了初 步探索。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9-0041-06

      2000年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来说,是反思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一年。改革开 放初期,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哲学曾是解放思想的先导,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 一度有些冷落。世纪之交,哲学界打破了前几年的沉寂状态,重新活跃起来,各种争论 见诸报端,在许多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两年来,学者们对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给予了最大关注,特别是对如何构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处理“ 中、西、马”三大哲学流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生长点的问题,阐发 了众多很有新意的观点。

      一、创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张岱年先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也是21世纪哲学的主潮。与现 代西方的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生命哲学、尼采哲学、新黑格尔主义等比较,辩证唯物 论在许多哲学理论问题上都作出了正确的解答,只有辩证唯物论最符合真理。在宇宙观 方面,辩证唯物论正确解决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惟有辩证唯物论既肯定“世界的 统一性在于物质”,又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是最符合实际的学说。在认识论方 面,辩证唯物论解决了经验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惟有辩证唯物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的关系以及理性与实践的关系学说,才正确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

      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命运将会是:辩证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的哲学多样化的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保持下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体系将在比 较与争论中日益完善,它的真诚的信奉者将日益增加,最终出现一个比较完整严密而又 得到绝大多数哲学专业工作者认同的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这是因为:第一,辩证唯 物主义的科学性在众多哲学中是最强的,它有资格称为一门科学,或者说,它的基本观 点都是经过人类的实践史和科学发展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千百万次验证的,是打不倒推 不翻的,谁否定它们,谁就会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或自我否定的尴尬境地;第二,辩证 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只会使它不断完善和发 展,而决不会削弱它,更不会推翻它;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具有极强的吸纳一切合理因 素来发展自己的生命力。

      王东教授提出,21世纪中国哲学向何处去?思想主潮既不是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也不 是保守主义儒学复旧论,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综合创新论。这就是走“古今中 外,综合创新”的道路,创造富于时代精神、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也 是融合“中、西、马”的大成智慧学,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 现代化。

      陈先达教授认为,处于社会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走。在坚持这个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应该使专业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研究更为绚丽多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应该注意主体多样化、道路民族化、风 格个性化。但这“三化”归根结底离不开哲学的创新。

      李德顺研究员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实际上取决于马 克思主义者的哲学观是怎样的,它将得到怎样的贯彻和体现,以及它是否能够真正有效 地保持和发挥其生命力,并实现它与时俱进的发展和繁荣,应当探索一条建构和阐述马 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道路。

      庞元正教授认为,以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现代化的 实践为中心,以中外传统和现代哲学为借鉴,建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形态,为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完备科学的世界观,这就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最迫切的任务。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不仅来自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的迫切需要,而且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特征和总 体国际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

      高清海、孙正聿等教授也积极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纪走向问题。高清海教授认 为,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便开始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对其哲学的理解史, 而如何走近马克思便成为其中的主题。“实践优先”与“开放创造”,是马克思所独具 的理论境界,而对此境界的失落是难以“走近”马克思的。只有走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两种理论形态,即文本与境界,才能真正地走近马克思,实现其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汪信砚教授认为,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出现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一体化发 展趋势。如果说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以分化为主导方面的话,那么,在未来 的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必将出现一种新的综合趋势,那就是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分化所取得的丰富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精神的新特点并根据时 代发展的新要求,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理论形态。

      王南湜教授认为,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就必须在回归马克思实践 哲学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西方实践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的对话来建构中国的现 代实践哲学。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展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趋向于 或回归于人类学范式。

      衣俊卿教授认为,文化哲学将使哲学理性真正“重归故里”,即回归生活世界。在自 己的精神家园中,哲学理性将保持自己的普遍性和理论性的品格,而又不远离生活和现 实;哲学理性将作为生活世界的内在的批判精神和自我意识而审视政治、经济、科技、 道德等生活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又不使自身消解到具体的实证科学之中。显 而易见,文化哲学无论对哲学理性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的演进都将产生积极的 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