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葛丽他 (高10英寸) 凯·布拉斯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悠久而独立的文化主根(Cultural taproot)。早期在东海岸登陆的欧洲移民继承了欧洲的文化传统。然而这种继承和摹仿暴露了美国文化艺术上的天真和不成熟。美国民族的独立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力图摆脱欧洲的影响。较少的观念束缚,较少的传统限制,使美国人迅速地开创了一条新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上升,在文化艺术的影响力也迅速扩大。这种现象在现代陶艺发展史上尤为明显。 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和米罗先后创作过不少陶艺作品。其后,美国也有不少艺术家作了一些尝试。1950年,一位日本出生的英国陶艺家伯纳特·李基(Bernrd Leach)踏上了美国。他伙同另外两位日本陶艺家到达了全美许多地区演讲、教学。鉴于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毁灭了人们的艺术创造的个性,由此产生的返朴归真和怀旧的心理。他鼓励人们学习东方的粗陶和青瓷,鼓励人们通过陶艺创作表现个人的品德精神,鼓励学习东方的传统哲学思想。同时他还出版了一本《陶艺家手册》,对美国早期的陶艺发展产生了颇大的影响。1952年,这位曾被讥为“英裔东方陶艺家”的李基与另一位美国陶艺家彼得·范克思(Peter Voulkos)在蒙泰拿(Montana)相遇,就此,推进现代陶艺发展的“接力棒”传到了范克思的手中。 作为一位二次大战退伍的老兵,范克思获得了政府的资助,在加里福尼亚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陶艺。1954年范克里应邀赴南加州洛杉矶县的奥蒂斯美术学院(Otis Art Institute in LosAngeles)创办陶艺系。陶艺教室里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范克思和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保罗·苏特纳(Paul Soldner)一起研究、制作了不少陶艺工具设备。 范克思的非凡能力和充沛的精力吸引了许多青年学生。师生间的年龄相近,经常相互质询、相互挑战。陶艺教室一天二十四小时开放,上课时间有时就在深夜或凌晨,并且寓教学与娱乐为一体。受到波各克(Pollock)行动画派的影响,范克思极力主张创作过程中内心冲动和自由、即兴发挥的重要性,主张不规则、不对称,甚至瑕疵、开裂都是可以接受的美学观的一部分。他主张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观念,反对传统陶瓷中的幼雅和匠气。终于因他的不能被宽容的奇特的教学方法和过分的离心行为,这位现代陶艺的先驱被校方解雇了。此后,他转到北加州的伯克莱州立大学,开始他的新阶段的陶艺探索。然而,数年后,被评论界称之为“奥蒂斯群”的当年的这批师生大部分成了美国赫赫有名的陶艺家。 被誉为“西文乐烧之父”的苏特纳先后发明、研制了许多陶艺工具设备。例如:手拉坯、拌泥机、各种式样的窑。据说他最初试制的电窑是用烤面包机中的电热丝做成的。借此他还成立了一家陶艺设备公司经营至今。 乐烧据传起源于十六世纪日本民间的坐禅茶道庆典。苏特纳根据李基《陶艺家手册》的描写,反复试验了无数次,并改进了陶土、釉药和窑的式样,逐渐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烧制方式,二十多年来至今在北美和欧洲方兴未艾。 罗勃特·阿纳森(Robert Arneson)是一位与范克思齐名的、具有领袖般影响力的陶艺家。曾受过插图和陶艺两方面教育的阿纳森在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创作了不少具有讽刺性在色情画般的超现实主义雕塑。1963年,他应邀参加了在北加州奥克兰市举办的加州雕塑家联展。也许是受“达达主义”(Dada)美术家杜桑(Duchamp)的名作《泉》的启发,阿纳森展出了一件名为“肮脏约翰”(Funk John)的作品。这件用陶泥做成的、被扭曲的抽水马桶边上布满了令人作呕的排泄物。作品被阿纳森自诩为“陶艺的典型”、“陶艺的象征”。然而这种恶作剧般的作品几乎激怒了每一个人。展出不久,作品就被责令搬出了展览场地。
无题 (高66英寸) 彼德·范克思
人和马 (高28英寸) 鲁迪·奥梯欧
肮脏的约翰 (37×27英寸) 罗勃特·阿纳森 但是,阿纳森的非礼和粗鲁的精神,成功地运用了强烈的煽动性的形象和“震憾战术”使得他立刻被评论家誉为“偶像的破坏者”和新陶艺运动的开拓者。 七十年代起,一种新的陶艺运动逐渐代替了肮脏美术,那就是“新写实主义”(或称“超级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与肮脏美术相反。如果将肮脏美术冠以“肮脏”,新写实主义就可以说成“清洁”。新写实主义以写实的形式、怀旧的对象、高超的技术,创作了“乱真”的作品。七十年代初,当玛·莱文(Marilyn Levine)首次在纽约展出她用陶瓷做成的十分逼真的皮包、皮箱时,就引起了评论界的争论:这些非得用手触摸才可分辨真假的“技术游戏”是否应该推崇?然而不管评论界反应如何,不少陶艺家还是运用高超的模具翻制技术和精细的绘画技术仿制木材或其他材料的表面质感和色泽,显示了陶艺的潜在表现能力。就当时来讲,新写实主义的创作还算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