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有一段极重要的论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这位张通便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画家、理论家张璪。 张璪,(一作藻),字文通,吴郡(苏州)人。生卒年代不详,但根据《新唐书·郑虔传》中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长安被陷,张璪、王维及郑虔等一大批人被逼做了伪官,郭子仪收复长安后,唐玄宗及肃宗重回长安,包括三人在内的许多人因陷“贼官”罪,被囚于宜阳里待决。后因为权人崔圆爱画,使三人作画,郑虔等向崔求情,又因王维之弟王缙的活动,方免于死,但也皆被贬官。我们假设当时张璪年龄在30岁左右,那么他出生年代约在725年左右。又据《历代名画记》记载“璪以宗党,常在予家(指张彦远祖父家)……值朱泚乱,京城骚扰,璪亦顿时逃去。”朱泚之乱发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由此我们可知,张璪在783年之时还活着。但其卒于何时,却有待进一步查考。 张璪一生虽多坎坷,但他有一个极好的朋友,即是王缙,当时官任相国。在王缙的推荐下,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奏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其后却又因“坐事”被贬“衡州司马,移忠州司马”。(《历代名画记》) 虽然张璪一生官运不畅,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却是卓然的。可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在唐、五代人的心目中是高于王维等人的。《历代名画记》中记其画“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瞻,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杨仆射即杨炎,唐时名相,画家)唐人朱景玄所著的《唐朝名画录》在数以千计的唐画中,将他的画列为“神品下”(神品上与神品中为吴道子与周昉),赫赫有名的阎立本兄弟,李思训、韩幹、尉迟乙僧,薛稷六人与张氏并列其中。王维、杨炎、朱审、王宰都列在“妙品上”之中。 五代时把中国山水画推上画坛首席宝座的决定性人物荆浩深为推崇的两位画家之一便是张璪,另一位是王维,他在《笔法记》中给张璪以极高的评价:“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真思卓然,……,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而他对王维的评价是“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明显地没有对前者“旷古绝今”的评论来得高。 不仅唐、五代人对张璪以崇高的评价,他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后代。在宋《宣和画谱》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兵部员外郎李约好画成癖,闻有家藏璪《松石》幛者,乃诣约,其家妻已练为衣。(唐画多作于绢素上),作者为了表达惋惜之情在其后又写道:“故知世间尤物遭不幸者,岂特是而已乎?”到了元代,虽然张璪画存世极少但仍能给人以绝美的享受,《画鉴》的作者汤垕就曾这样写道:“张璪松石清润可爱,平生曾见四本并佳。”其友赵孟頫“欲得不与”,便题诗一首以表遣憾之情,由此可见张璪画之为人赞颂了。 张璪在画史上是以画松石、山水著称于世的,《历代名画记》卷十中记其:“尤工树石山水”,之前也记载了“树石之变,穷于张璪”。《唐朝名画录》记载:“张藻(璪)员外,名冠文学,时之名流,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树特出古今,能用笔法。”《宣和画谙》中也有这样的记叙:“衣冠之行而一时名流。善画松石山水。” 此外张璪也有一些人物画,据《宣和画谱》记载:“今御府所藏六”,除“松石图二寒林图二”之外还有“太上像一、松竹高僧图一。” 由于张璪的绘画作品现已全部失传,我们只能凭着一些古文献,画论的记载来推断他的绘画风格特色。 首先,关于张璪画的气势与意境,他的画表现出一种博大,凌厉、逼人的气势,他作画是一气呵成,急速快写,显示了一种豪气,以及强烈的灵感与创造欲。画的意境已经达到了古代文人毕生追求的境界,即道的境界。唐符载在《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张璪员外画双松赞》中略云:“根如蹲虬,枝若交戟,离枝惨淡,寒起赤壁。”可见张的山水树石境界的真实,动人而激发起欣赏者的联想,这正是意境的魅力。在赵子昂看来,张璪的画是“人间最少”,“幽深平远,如行山阴之中。”(汤垕《画鉴》) 《唐朝名画录》记云:“张璪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气傲烟霞,势凌风雨”这八个字的描写极为传神,使我们能够感到那扑面而来的,凌云旷世的,无边际的气势。 《唐文粹》中详细描写了张璪的绘画过程“员外(张璪)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初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
霍瞥列”。这段文字极其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述了张璪作画时的骇人气势。“箕生鼓气”表示张璪在绘画前凝神聚气,以做到绘画时笔随意动、气动。“神机始发”后,集聚半天的气机爆发,这时人的理智已不起作用,抛去了一切文雅,所以给人感到气势骇人,他这时作画便“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
霍瞥列”这一长串描定的每个字都能使人想象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另外,在《宣和画普》中记云,“孙何尝有诗咏吴兴而卒章曰:“谁知张璪之松石,拟裂鲛绡画作图。”(孙何:宋人,字汉公,十岁识音韵,十五能著文,累官至右司谏,两浙转运使,知制诰,著《驳史通》十余篇)“拟裂鲛绡”中的这个“裂”字也从侧面反映了张璪作画的劲力与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