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楷,这位30多岁的年轻人,在短短十年间,白手起家,自立门户地直追父亲李嘉诚,成为香港第二巨富:他创办香港卫星电视,兴建香港数码港,并购香港电讯。他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股市魔术,控制了6000亿港元的财富,他个人的身份也高达2000亿港元。这些为他赢得了如雷贯耳的名声。他被誉为“超人”,一个网络时代神话的创造者。 人们看到这里也许会说:他本身就是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儿子嘛!没有老子的基础和庇荫,他能? 如果你那么想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他没有依赖父亲,他靠的是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当然,他确实“靠”了父亲,但他“靠”的是父亲严格的教育和近乎残忍的放手锻炼和磨砺。现在,让我们追溯这位商界巨人成长的足迹,看看究竟是什么成全了他事业上惊人的眩目的成功! 吃苦与竞争 1966年11月的一天,一个看起来和普通婴儿毫无区别的李泽楷出生在香港深水湾79号——新兴百万富翁李嘉诚的豪宅里。这位有“塑料花大王”之称的李嘉诚当时事业红火,他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料行业里异军突起,他正用平生赚得的第一笔大钱,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这时得子,此喜可想而知。 李泽楷晚他的哥哥李泽钜两年。据他们的父亲说,之所以这样取名,是因为:泽,是按家族字辈排,而钜和楷,分别是巨大、楷模的意思:李嘉诚希望儿子们事业巨大,能成为人之楷模。天下的父母又有谁不抱有这样的期望呢! 李泽楷出生在这样的豪富之家,这位嘴含金钥匙出生的人,生活富足,要啥有啥。他和他的哥哥完全可以像许多富家子弟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长大后,他们可以顺其自然地继承父亲的巨额财产,像许多纨绔子弟一样,只知享受,不懂奋斗;只懂挥霍,不会创造,最后将父业败在他们的手里。 也许因为李嘉诚本身就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长大拼搏出来的,也许作为父亲的他看多了那些败坏祖业的纨绔子弟,知道苦难的磨砺对于孩子的重要。他深知优越的家庭条件对于孩子的成长不是好事,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的同时,不忘对他们进行磨练。 李嘉诚是个重传统很爱家的人。他工作时抓紧时间拼命工作,很少将工作带回家。回家以后,学学英语,翻翻报刊,再就是陪夫人和孩子,带他们到草坪上玩。他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他很少将那种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一次,李泽楷学步时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他立刻哇哇大哭起来,并眼望着大人。然而望了半天,大人们各做各的,没一个理会他。他只得失望地爬起来,继续学步。 其实,李嘉诚当时很想将他抱起来,哄哄他,但他抑制了自己的冲动,将脸扭到了一边,同时阻止了家人的搀扶,他要让家人接受他的教育方式。他信奉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坚持勤俭诚信。他以此要求儿子,要他们克勤克俭,不求奢华,注重名誉,信守诺言。 李嘉诚从小就注重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他带孩子们到报纸档口,看一个边卖报边做功课的小女孩,要他们了解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处在艰辛之中,以此让孩子们珍惜自己的学习条件。 星期天,李嘉诚带李泽楷去乘拥挤的电车,看纷扰的世界和芸芸众生。香港的电车很拥挤很脏。父子俩等了好久才等到一辆缓缓而来的车。这时,车站上的人们开始你推我搡。李泽楷瘦小的身子抵挡不住人流的冲击,他几乎被挤出队外。李泽楷求援似的看着父亲,父亲却低着头,挤在队伍中,并没向他伸出手。 车还没停稳,人们已经蜂拥而上,车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勇敢的人们攀着挤着踩着人爬了上去,而李泽楷终于被挤了下来。他站在几个没挤上车的人后面,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冲要挤。他无奈地看着父亲,父亲只是一笑。因此下一辆车到来时,他不管不顾地冲上了电车:他懂得了竞争。 李泽楷长到八九岁,父亲召开董事会时,让两个孩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开始,两个小家伙觉得新奇好玩,睁大眼睛东瞅西望。但久而久之,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怎能忍受一坐几小时的枯燥无味的会议呢!后来,当父亲让他们开会去,他们就躲起来。夫人动了恻隐之心,对丈夫说孩子还小,等长大些再跟去不迟。李嘉诚说:“是的,他们还小,不懂事。但早期的启蒙教育很重要,我要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父辈创业的艰难,从小就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样长大才能成为栋梁之才。”于是将他们“押”到了董事会上。 一开始,孩子们看到父亲与各位董事商量工作,有时争得脸红耳赤,吹胡子瞪眼,吓得直哭。李嘉诚对孩子说:“争吵是为了工作!正常现象。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渐渐地,孩子们不怕了,竟开始插嘴了。 一次,董事会上讨论股份拿多少的问题。李嘉诚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我主张拿9%。”董事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这时李泽楷站到了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你的意见!我认为应该拿11%!拿11%能多赚钱呀!” 他稚声稚气的话将大家都逗笑了。李嘉诚说:“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你想拿11%反而发不了财,拿9%反而会使财源滚滚而来。做生意要考虑对方利益,不要占别人便宜。”事实证明父亲是对的。看到父亲在高深莫测、危机四伏的商海里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兄弟俩对父亲佩服得很。由此,董事会对他们有了强烈的吸引力。以后,他们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积极参加,向父亲请教,父亲呢,循循善诱,向他们打开了社会大课堂的那本波谲云诡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