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学家尖锐指出,如今我国的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畸形的教育。 何为畸形的教育呢?笔者认为,畸形的教育就是家长以不正常的心态,采用不规则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施行教育,导致孩子的成长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 畸形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爱、严失度。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严格要求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然而,面对独生子女,家长们缺乏正常的爱、严心态,不能正确理解爱与严的内涵,不能正确把握爱与严的尺度。有的对孩子“爱”过了头,一切顺从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把爱变成了溺爱;有的对孩子“严”过了火,孩子稍有差错就疾言厉色,训斥体罚,把严格变成了严厉,甚至变成虐待。父母不当的施爱施严,给孩子的心身发育成长造成严重危害。 毋容置疑,孩子需要父母的爱,但需要的是父母无私的爱,理智的爱,科学的爱。要让孩子从父母的爱中获得温暖,获得自信,获得勇气,获得力量。同时,孩子还需要父母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但严格要求不是声色俱厉,不是横眉竖眼,而是严肃认真地要求孩子守规矩,做事不出格;要求孩子懂道理,处事分是非;要求孩子讲原则,待人辨善恶。使孩子从父母的严格要求中,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二、为孩子操心过多。 为了子女能够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才,家长们殚精竭虑。孩子的吃喝、穿戴、学习、娱乐、交友等等,无一不为其操心费神。一位妈妈,女儿上高中二年级了,她还经常往学校打电话叮嘱女儿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免得着凉生病。星期日女儿回到家里,这位妈妈夜间好几次起身披衣下床,给在另一房间里睡觉的女儿掩被角……这位妈妈为女儿真是费尽了心思。可是她却从来不教女儿怎样洗衣服,怎样钉纽扣。 家长们的过分操心,使孩子感到厌烦。当然,他们的生活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但是,他们从家中更需要获取的是正确的生活理念,基本的生活技能。特别需要家长对他们充满希望和鼓励,帮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 三、和孩子谈话内容太单调。 家长与孩子相处时的话题,除了学习成绩,几乎没有别的。家长对孩子的问话,不是考了多少分,就是作业写得怎么样;不是课堂上认没认真听讲,就是为什么进不了前3名……好像学习成绩是父母教子的惟一目标,是孩子生命的全部意义。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内心盼望父母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或是:“今天你最不舒心的事是什么?”或是:“今天你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你解决吗?”孩子们渴望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愿意和父母分享内心的欢乐,很想向父母倾诉自己的苦衷。特别希望能从父母身上获取释疑解难的信心和智慧。 四、对孩子的需要一味满足。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非常关心孩子的需要。孩子要吃什么,要穿什么,要玩什么,无论是必需的或者不是必需的,只要孩子提出来,家长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予满足,而且讲求高质量,高档次。有的家长甚至超前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就为其买好了价值上万元的钢琴。更有甚者,孩子中学还没有毕业,便花十多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给孩子买下结婚时用的房子。 家长们如此一味满足孩子的需要,却不考虑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孩子的需要。孩子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需要具备自理自立、自强不息的生存本领;不甘示弱、勇于竞争的向上精神;善于相处、友好合作的团队意识;不畏困难、大胆创新的实践能力。家长们在满足孩子正常生活、学习需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关注未来社会对孩子的这些要要,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给孩子插上一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金翅膀。 五、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如今的父母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惟一希望,竭力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为此,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一切,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要孩子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把上名牌大学视为孩子人生成功的最高标准。 孩子们感到很疑惑:父母自身是个“平常人”,为什么孩子就得成为“人上人”?父母自身没有上大学,为什么孩子就得非上大学不可?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他们也并非都是大学毕业生啊! 父母应当有一颗“平常心”,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要承认孩子的差别,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在尽职尽责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正面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应当顺其自然,任其发展,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让孩子最终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