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社交场合,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人轻松自如,谈吐自若;有的人却脸红心跳,不知所措。在心理学上,把后一种心理现象称为羞怯心理。羞怯心理是人的情绪情感的反应。一个人处于羞怯心理状态时,从生理上来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跳和呼吸加速,血液循环加快,由于人的脸部皮肤表层毛细血管特别丰富,所以脸红非常明显。从心理上来讲,这种突然的情绪反应,往往导致大脑神经活动的暂时紊乱,使感觉、知觉不够精确、敏锐,记忆不佳,对外界事物过于敏感或难以做出决策,情绪变得烦躁、不安,动作失去准确性和控制能力,注意力分散,思维出现差错,变得迟钝和混乱,表现为言辞过缓,甚至辞不达意。 羞怯心理,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一种障碍。如果这种心理障碍严重或者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它的危害就更大了。倘若你很有与人交往的欲望,而在人面前又不落落大方,不敢开口说话,而羞羞答答,举止无措,甚至忸忸怩怩,那就不利于人际交往。再如,你要跟大家讲话,刚刚开口,就害怕出“丑”,紧张脸红,担心把话讲“砸”,原来准备好的一套“开场白”,不知被冲到什么地方去了,就会影响到人际交往。但是,人对羞怯心理不是无能为力的。心理学家对克服人的羞怯心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这里作一简要的介绍,不妨试一试: 第一,加强意志锻炼。首先,要纠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要树立自信心,不能被自己的“羞怯”所吓倒,不要陷入怕出洋相的忧虑之中。要坚决克服“我讲得不如别人好”,“我这个人一遇事就慌神”的想法。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在遇到一些特殊场合,能够正确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登台讲话,在走上讲台之前,多想想自己的优势和长项,比如自己准备是充分的,内容是丰富的,论述分析是准确的等等,以此给自己鼓足勇气。 第二,不要把别人的评价看得过重。有些人还没有说话就先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害怕讲话出现差错,担心得到别人否定性的评价,或怕别人笑话自己、瞧不起自己。结果常常是越怕越说不清楚,越说不清楚就越怕,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在苦闷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实际上,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弱点和不足,任何人干什么事都难免出现差错,谁都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失态。因此,不必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过分敏感,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注意,也不必顾虑别人会如何品评自己。应该消除顾虑,不要对自己估计过低,要大胆地做你想做的事,说不定你的长处正是他的短处呢,说不定还能一鸣惊人呢。 第三,进行自我暗示。也就是自我鼓舞,自我誓约。为了防止在社交场合异常紧张,可以提前做一些克服羞怯心理的适应性训练。例如,可以告诉自己:“跟自己接触和谈话的都是凡夫俗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现在心跳均匀,心情很安静”,“凭我这两下子,完全可以做好,一定能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要反复提醒自己,反复安慰,鼓励自己紧张没有啥,能够控制住,不会导致什么乱子。这样,产生的羞怯心理就会大大减弱,有利于形成交往中的良性心理循环。 第四,争取多锻炼的机会。任何技巧都不是先天就掌握娴熟的,都靠不断地练习,其中有挫折,也有收获,学说话的技巧也是如此。一开始你可在人少场合讲一些简短的话,讲之前先把腹稿打好,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艺高人胆大”,讲话内容熟,成竹在胸,到时就能够挥洒自如。有了明显进步后,再逐渐扩大范围,发展到人多的场合或陌生的社交环境去讲话。讲话时,要抬起头来,盯住听众的眼睛,这往往会给人比较自信的印象。 第五,善于表现自己的优势。羞怯心理包含着自卑感。你若想克服怕生的毛病,就应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到你自己的优势。应扬长避短,在你能表现长处的方面、场合多露面。这样的经历多了,别人自然就会承认你的价值。你因此会更加自信,也就能从容自如地去应付其他社交场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