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不知不觉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及教育方法早已潜移默化地溶进了我的理念之中。90年代,先是求学英国,后定居加拿大,在西方教育的氛围里,不经意地我卷入了东西方教育的碰撞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我开始反省自己。尤其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得不深思。尽管至今,我还处在两种文化的磨合期,但我愿意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原汁原味儿地写出来,供朋友们一同品尝。 1993年,我们将儿子从北京接到英国。根据年龄他被插入小学四年级就读。此时,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顿时“失聪”啦。我知道不懂英语,是他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我十分焦急。我跑到市儿童图书馆借来好多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和磁带让儿子放学后学习英语。几个星期过去了,可我却看不出儿子有多大进步,真是着急。一天接儿子时,我特意找到他的班主任海伦,想和她聊聊,目的当然是要通过她给儿子加点儿压。 我开门见山地抱怨儿子在语言的学习上反应不敏捷,又不刻苦,除了家庭作业外,希望老师能给他一些额外作业。听了我的话,那位金发碧眼的老师笑了。她首先表示,非常理解家长的急切心情,接下来谈话的味道就不是我所希望的了。 海伦说:你有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儿子。他到英国虽然仅有几周的时间,可他在语言上的进步是令人吃惊的,你应该为有这么个优秀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今天早晨在我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时,发现他把明天的书也读完了。瞧,多么努力的孩子!不用担心,他会做得更好。我想没有必要为他添加额外的作业,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玩儿。 本来是想请老师帮个忙,却吃了“闭门羹”不说,还被人家含沙射影地教训了一通,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的儿子我最了解。至于那洋老师的所谓“进步令人吃惊”的评语,实在是过分夸奖。到目前为止,儿子的英语水平还只是处于看图猜意思的原始阶段,会说的句子加起来还不足一面袋儿。可既然人家老师不那么看,我也只好认了。但内心深处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她对儿子的“过份”赞美。从此,我对海伦老师有了一份迷茫和不解。 不知道对方怎么看我,可自从那次谈话后,我发现接儿子时,海伦老师总是尽可能地找机会向我“汇报”一下儿子的情况。当然,其内容不外乎儿子的英语进步如何大,数学做的如何出色等。可在我这个中国母亲眼里,她的标准实在太低了,那远远不是我所期待的。于是,每天放学后听磁带,看书,朗读故事仍然是儿子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可不久,我发现儿子已经不像从国内刚来时那样驯服了,他要求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都有很多玩儿的时间。他搬出海伦老师的话说:玩儿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听了儿子的话,我大发雷霆,告诉他“海伦老师是胡说。玩儿不是学习,是浪费时间”。我还提醒儿子“英国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太低了。你知道中国的老师总是给学生做不完的作业,那并不是坏事。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见我这般慷慨状,儿子不说了。我还借势告诉他“世界上最勤奋的是中国人。你看,哪个中国人不是没白天没晚上地学?不学能聪明吗?洋人只知道玩儿,就会享受”。 突然,憋了半天的儿子说话了:“妈妈,我觉得海伦老师的话没错。比如,上周我们到郊外去游玩,可在玩儿的过程中,老师教给我们许多有关植物和昆虫的知识。我们一下就全都记住了。还有,课堂上老师们也经常让我们做各种游戏,一边玩儿,一边学东西可有趣啦。在中国时,我们的老师成天让我们读写生字,背诵课文,默写生字,作算数题,太无聊啦。我觉得英国的老师比中国的老师会教多了。我真喜欢英国的老师!”儿子有理有据的反驳使我一时间语塞,可内心深处我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话有时也挺有嚼儿头儿的。联想到许多中国孩子到英国后,都非常喜欢英国的学校和老师这一事实,我突然觉得英国的教育方法还真挺有魅力的,可它的高明之处何在,还有待探索。 有一天,我去学校接儿子,路上碰见了好久不见的朋友小李。因为她的女儿在我儿子的学校就读已经一年多了,我顿时觉得碰到了合适的交流对象,要说的话也一连串儿涌了出来。 当我问起小李对英国教育的感受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到“比中国好多了。孩子在这儿学习无忧无虑,轻轻松松,很多时候是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就把知识学了。可不像我们中国,孩子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学,连童年都没有。”想不到小李对英国的教育居然如此肯定。可我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坦率地说:“但我觉得这儿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太低。比如,我的儿子过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英语长进还是不大。可他的老师却总是不停地表扬他。还有,儿子说他班上有个男孩儿只会作简单加减法,老师还夸奖他是“Goodboy”(好男孩)!如果这样,学生们会自以为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疲疲塌塌很难有出息。我还把和儿子老师谈话的具体经过拎了出来。 我知道小李曾是中国内地的一名小学老师,对我国的教育模式比我门儿清,因此我很有兴趣和她深聊。听了我的话,小李笑了。她说我所提及的正是中国老师所缺少的东西。她直截了当告诉我,根据她多年当老师的感受,中国老师们的一个通病是看学生的阴暗面多,而西方的老师眼里是学生的优点长处多。其结果自然是中国的老师愿意批评指责学生,而西方的老师喜欢表扬赞赏学生。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小李讲起了对她触动很大的几件小事儿: 那是她女儿刚来英国不久。因为语言问题,孩子不愿与班里的小朋友交流,总是站在一旁显得怯生生的。她还告诉妈妈,她不想上学。可小李女儿的老师很快使形势有了改观。仅在几周的时间里,小家伙不仅变得又活泼欢快起来了,并且非常喜欢到学校去上课。原来,自小李女儿到班上后,那位老师就开始注意她的长处,比如,她喜欢画画,老师就把她的画贴到墙上让小朋友们欣赏,还夸奖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姑娘;当那位老师发现她会作简单的加减法后,就在班里表扬她,说她很不简单,还把她作的题传给大家看;女儿的英文写得乱七八糟,可老师从中挑出那屈指可数的几个“漂亮”的,鼓励她说“瞧,这几个字写得多好看啊!如果所有的都能写成这样,那就更好啦!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因为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对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小李的女儿树立了自信心,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了。讲完女儿的故事,小李自我检讨说:“每次和那位老师交流后,她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东西对我的启发都很大。尤其是她女儿的教育方法引起了我的深思。说真的,为了女儿写的乱糟糟的作业,我不止一次地骂她笨,还撕过她的本子,惩罚她重写。仔细想来,我那样做的结果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她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从而变得自卑,怯懦,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