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老师和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成人。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父母和老师的合作就有了重要基础。而父母要掌握恰当的沟通方法,这是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前年我曾经协助北京市教委对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个事前没有列入调查提纲,但反映强烈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教师和父母的关系问题。 在父母调查会上,父母说:“现在的教师谁敢惹?孩子的小命、前途在他手里捏着”,接着叹一口气:“唉!现在的教师素质太低”;而在教师的调查会上,教师则说:“现在的父母谁惹得起?你要是亏待了他的孩子,他会和你拼命”,接着也是长叹一声:“唉!现在的父母素质太低”。 其实,除了极个别的老师和父母,绝大多数老师和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成人。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父母和老师合作就有了重要基础。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时代给父母和教师提出了新任务——在教育孩子上需要进一步的合作。而父母与教师的合作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平时父母怎样做,才是善于和教师合作呢?根据我和许多父母、老师接触的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主动联系 有些父母有一种误解,以为主动联系会打扰老师的工作,担心老师强调工作繁忙不欢迎父母主动来联系。其实,老师忙的就是教育孩子,父母主动来交流情况、商讨如何配合教育,怎么会不欢迎呢? 父母主动联系,会给老师带来便利。因为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用说家访,就是想给父母打电话,想找到一个父母,有时就要耗费好多时间。工作一冲击,往往就把联系放下了。如果父母能主动联系,许多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就能及时进行交流,立即展开有效的配合。 父母的主动联系,实际也是一种表态,表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愿意拿出时间多和老师交流。因为有时老师也同样担心父母是否欢迎联系。父母的主动会使老师感到您的心与他相通。 父母的主动联系,还可以主动地介绍孩子的变化,有助于改变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定势”,甚至成见,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理解孩子。 2.经常联系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点滴的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必须经常联系。 经常定期的联系,反而使每一次联系逐渐变得越来越简短有效率。由于是经常联系,就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能突出主题,只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 经常联系,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据我所知,事实上不少父母和老师通过教育孩子,工作上彼此支持,观点上相互砌磋,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3.适时、适度联系 联系的频率,要因孩子情况而异,更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以一至两周联系一次为宜。间隔太密没有必要,还会增加老师的负担;间隔太大,则失掉经常联系的优势。 联系方式,一般通过电话。何时打电话恰当,要观察老师工作和生活的规律。如果是课间10分钟打进去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之后先问:“我现在准备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有的父母就干脆征求老师的意见,协商出一个固定的联系时间,效果会更好。 父母与老师交流的内容,务必要有点准备,尤其要避免东拉西扯地闲聊天,少说客套话,直奔主题,因为老师经常处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不要光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但汇报自己了解的情况,还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既提出自己的措施,也征求老师的建议。 4.对交流的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 双方交流的内容,最忌讳由父母简单、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教育者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教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经常走神,父母就应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喜欢你,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可为你着急啦,老师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 反映孩子的情况,应该力求全面、准确,将相关的情况和自己的初步分析也简单介绍,为老师正确判断提供些条件。 5.如果出现了误解,解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父母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大讲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解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要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教师改正失误的余地。绝大多数老师会正视自己的失误,况且孩子还要继续在班上学习,必要的谅解也是不可少的。如果个别教师坚持错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教育这位老师,则必须向有关方面反映,但是要讲究策略。这一切应该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原则。 以上几点,如果父母运用得当,那么与老师和学校沟通就会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