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门诊中学生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这的确是件好事。可分析来门诊孩子的不同情况后发现,有些是“找对了门”,有些是“找错了门”;有些是“来少了”,有些是“来多了”;还有一些最可惜,那就是“来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条条地分析: “找对了门”自不必说,来咨询的孩子的确存在这种或那种心理问题,由于“找对了门”,得到正确及时的咨询与治疗,他们深获其益。目前我国一项调查表明,仅初中生而言,有20.5%的人有需要咨询、治疗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4.5%情况还比较严重(包括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这些孩子如果“找错了门”,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躯体疾病而耽搁下去,往往会导致学业失败,社会适应困难乃至患上各种神经、精神疾病,比如人格障碍、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药物或酒精依赖、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等。所以有心理问题到心理门诊来是非常必要的。 “找错了门”的情况不多,主要是把某些以心理问题、精神障碍为外在表现的器质性疾患当成心理障碍来做心理咨询,比如病毒性脑炎,风湿性小舞蹈症等。但是不必担心,如果您找的是精神病学专家做心理咨询,他们就不会误诊,因为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医学训练。有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即使不是学医出身,也会有这方面的常识,他们会为您“指对门”。 那些“来少了”的孩子,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心理咨询尚不了解。大多数心理问题不是一次20~30分钟的咨询就能解决的,因为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障碍存在的时间往往已经不短,所以要找专业医师系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还有些家长觉得钱花在买药、做手术上合算,为“聊天”花钱太不值。也就是说,我们的家长虽然开始意识到有些情况下应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但还不了解心理治疗的目的、方式,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含金量。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在追求躯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追求不断提升,这种认识误区肯定会越来越少。 和“来少了”相对还有“来多了”的:本来孩于很正常,顶多有点同龄人都可能存在的小缺点,却被家长、教师夸大了,认为是心理问题。比如:本来学习拔尖的学生,一次没考好或成绩刚一下滑,家长、老师不由分说,马上施加压力,要从“心理”上找原因,于是逼着孩子见心理师,这样做很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时,明智的医生应该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家长(或教师):您孩子(或学生)很正常,有心理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您。是您“望子成龙”的过高期待心理承受不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打击,而焦虑不安,您把自己不正常的心态投射给了孩子,真正需要咨询的应该是您…… “来迟了”说的是由于家长、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匮乏,没能及时发现孩子业已存在的心理问题或从自己的心理抵触“精神病”这个词,而迟迟不情愿给孩子看心理师,直到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甚至已延误了很长时间,或因为疾病已经给孩子本人、社会、家庭带来重大不幸后才来见医生,这时,往往不得不住院,治疗费也增加了几倍,预后将会大打折扣,非常令人痛惜! 因此,我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多地用平常心去看待那些出入过心理门诊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看心理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在发达国家,许多有稳定收入的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师,看心理师是非常自然的事,我国城市中许多人的收入足可以支付这笔非常经济的咨询费。让我们的孩子在心理和身体方面同步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