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评说

——隔代亲的利与弊

作 者:
王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笔者曾碰到这样两个实例:其一,孩子吃糖成癖,刚长齐的牙已经被蛀了。当父亲告诫孩子糖吃多了会腐蚀牙,并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时,爷爷说话了:“别信那个,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你爸舍不得花钱,我这有。”当孩子哭着要吃糖时,爷爷就去给买了好几斤。其二,父亲让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的孩子关上电视写作业,孩子冲着父亲没好气地骂了一句。父亲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奶奶却在一旁说:“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还有一幅漫画:孩子做了坏事,孩子的爸爸拿着鞋追着,要教训儿子;爷爷亦拿着鞋紧紧跟其后,也要教训儿子。漫画刻画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绝。

      诸如此类,司空见惯。的确,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与祖辈,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辈,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仅用血缘关系解释还不够,其中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孙辈犹如旭日之东升,祖辈恰似夕阳的余辉,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俗话说“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说这隔代人相同之处。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同样由于年龄的关系而互不设防,所以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因素。

      有人认为,“隔代亲”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接去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裨益。

      “隔代亲”的优越性尽管不少,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隐患”。一是延长儿童的“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辈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的发育。现今有许多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是猫,在爷爷、奶奶面前则变成了老虎。宠爱的结果,使儿童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约。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与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亦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过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二是导致教育的“脱代”。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时至今日,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儿童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再说,老人的思想意识相对陈旧,亦相对固执,给孙辈烙下的印记,对孩子接受新的知识经验还会起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老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带孩子只能圈在家庭的范围里,带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孩子的智能发展。三是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总之,“隔代亲”有利有弊,处理不当,便弊大于利。祖辈们应当明白,孩子迟早得回到父母的身边,应时刻注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父母的良好形象。同时,祖辈们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脉搏,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现代科学知识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