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消费浪潮席卷了中小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们,热衷于跻身“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档饮料,穿名牌服装,戴昂贵首饰。从父母那里得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又毫不惋惜地掷向商店、酒楼、溜冰场和歌舞厅。他们把这种消费当作时髦,视为潇洒。中小学生的高消费有什么特点呢? 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 广告业的兴起,尤其是电视上食品广告的勃起,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成了对中小学生的新诱惑。 初二学生张力,每天的早餐,不是“好吃,看得见”的康师傅方便面,便是“口服,心服”的亲亲八宝粥,或者是“欢乐开怀”的维维豆奶加蛋糕。为了使孩子的智力得到超常发展,张力的父母为他精心设计了“食谱”;中华鳖精和太阳神交替饮用,其他营养品也是清一色的广告产品。张力对电视广告情有独钟,对做过广告的食品特别推崇。他的书包里装的是健力宝、椰子汁,一年四季陪伴他的是娃哈哈。有一次,某电视台率先推出一个新品种广告,他说啥也得要,由于当地还未上市,父母便想方设法托人从外地带回一些,才满足了他的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们的饮食结构也得到极大改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在父母亲娇生惯养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每天在饮食上花费好几十元,是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却值得人们深思。这已不止是简单的饮食和营养问题了。 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 现在的校园,西装革履、名贵裙裾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 父亲是海员的高二学生唐林,梦寐以求的是“洋装穿在身”的气派和风度。走南闯北的父亲,对孩子有求必应。他把全部的爱寄托在给孩子购买的一件又一件洋装上。唐林果真不同凡响:800元的老板鞋,2000元的皮尔·卡丹西装,150元的花花公子领带,200元的金利来腰带,把唐林包装得“气度不凡”。 与“洋装领袖”同样惹人注目的是“名牌公主”杨小燕,从头到脚被名牌包裹着。平时,她喜欢涉足“精品屋”,流连“服装城”,一旦看到自己所称心如意的名牌服装,无论价格多么昂贵,她总要想方设法得到。 应该说,小学生的服装消费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更多的则是“家长行为”。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近于奢侈的消费,除了能满足孩子们的一份虚荣心外,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 构成中小学生高消费的又一个层面是娱乐消费,不仅娱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消费数额相当可观。 李丽在一所职业中学读文秘班,她开朗、活泼,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她的交际范围很广,朋友特多,被同学们戏称为“公关小姐”。她的确算得上是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子,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普通高中生那种沉重的课业负担。每到周末,她都要呼朋唤友,到歌舞厅去“过把瘾”,每次人均消费都在50元左右。在她看来,之所以选择文秘这个专业,就是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她认为是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因此,尽管校方明令禁止中学生出入营业性舞厅,她还是我行我素,照去不误。父母批评她,她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是大人了,我知道该怎么办。” 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 在构成中小学生高消费的诸多因素中,能够与饮食、服装、娱乐并驾齐驱的,还有人情消费。这种消费,水准之高,令人吃惊。 六年级小学生朱娟的11岁生日是这样过的:同班十几个要好的朋友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每人花费60元,在她生日的这一天,一起将生日蛋糕和礼品送到朱娟的住所。朱娟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这次特地请假回来,与女儿共度良宵,看到小客人送这样的厚礼,他们说什么也不肯收。谁知,朱娟却满不在乎地说:“同学、朋友聚会,有啥呢?大家热热闹闹,也不枉同窗一回啊。”为了不让女儿扫兴,她的父母索性将小朋友全部邀请到一家有名气的宾馆,花费上千元设酒宴款待。饭后,还到某卡拉OK歌厅举办了一场很“够味”的生日舞会。 庆贺生日是中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而在平时,人情消费的花样也不少;考试得了第一名,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中获奖,要请客;加入团组织或提拔为班干部,要请客;甚至受到老师的一次口头表扬,也要请客。更多的时候,人情消费是双方的;请客者自然要花钱,庆贺者同样要破费。许多家长既对孩子的铺张浪费感到不满,又不自觉地将大把大把的钱塞给孩子们去应酬。有些父母,甚至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到孩子们的消费圈中,当起小家伙的“勤务员”。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的高消费现象,是家庭、社会共同促成的。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这种消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当代中小学生,是家庭的“轴心”,少数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产生这种消费误区的直接因素。高消费带来的消费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里的奢侈风。拜金思潮的泛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高消费也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这类事件并不鲜见。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消费,这已不仅是校园内的话题,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