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幼儿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合作精神涵盖着一个人对己、对事、对人的自制力,与人热诚相处的能力以及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人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孩子能否较好地形成合作精神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亲子关系来促进孩子合作精神的形成呢?

      1.注重积极的情感交流

      其实,孩子从出生以后就能进行情感交流,尽管孩子很小,难以听懂父母在说什么,但是父母的情绪体验会很微妙地传达给孩子,并引起反应。每一位母亲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经常表现出令人吃惊的东西,如果母亲生气、皱眉、举手投足带有发泄情感的意味,那么孩子很快就能体验到。例如心烦气躁的母亲在给婴儿换尿布时,婴儿就会又踢又滚。母亲恼怒地轻轻地打孩子的屁股,孩子会乱蹬乱踢号啕大哭,根本不与母亲合作。相反,如果母亲一边以轻柔的动作制止孩子的乱蹬乱动,一边微笑着同孩子说话:“宝宝真乖,小手不要乱动,宝宝好可爱,好安静啊……”慢慢地,孩子就会逐步与母亲合作。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受到多种暗含情感交流的影响,渐渐形成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以赞美、鼓励的语言同孩子说话,孩子会感到很亲切,从而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只要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彼此间的合作就会顺畅得多。

      2.想方设法赢得合作

      合作是亲子间平等关系的一种表现。父母与子女在年龄上虽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民主的态度去理解与尊重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一味迁就,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父母而言,必须处处讲究合作技巧,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

      (1)形成多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家庭中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学习为他人着想,为家庭幸福着想。我们不应该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孩子、理解孩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教诲”,同时学会理解他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所以,要想让孩子形成合作精神,首先要求孩子形成多为他人着想的意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家长必须首先学会为孩子着想,学会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去理解孩子。

      (2)避免以命令的口吻说话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用委婉的语调与孩子交谈,就比较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明白我们已经考虑到了他的观点和利益,同时表明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委婉的口气可以增加协调的气氛,减低反抗心理并赢得合作。如对孩子说“很抱歉打扰你”“如果你乐意帮忙,我会很高兴”,等等。如果我们能对孩子以礼相待,孩子一般是乐意与父母合作的。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训斥和打骂他们。任何人受到压迫都容易失去理智,强迫的方法无法赢得孩子真正的合作,相反会损伤其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情绪,造成与父母情感上的对立。

      (3)全方位地接纳孩子

      俄罗斯心理学家斯皮娃夫斯卡娅提出:“父母接纳子女的公式,不应该是‘我爱你,因为你是好样的’,而应该是‘我爱你,因为是你;我爱你,因为你是这个样子的’。”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要求子女,而忽视理解和接纳子女。批评和挑剔只会增加子女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盯着孩子的错误对其不会有激励作用。父母应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人格,与子女一起分析产生行为缺陷的原因和后果,主动积极地倾听子女的诉说,共同寻找克服的途径和方法,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

      受到父母接纳的孩子往往比较友善,乐于与人合作,他们从父母那儿学会了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切,增强了善解人意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3.家庭会议——促进孩子合作精神形成的有效途径

      对孩子来说,参加家庭会议是有诱惑力的。他们会觉得新鲜、有趣,并因能与父母“平起平坐”讨论家庭大事而充满自豪。

      召开家庭会议,一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二是有助于解决家庭中棘手的问题;三是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要想使家庭会议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家庭每位成员都有权利提出问题,其他成员有义务倾听,然后共同讨论,形成答案;二是切忌形成分配工作的会议,会议中应让大家共同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若仅限于分配工作,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三是每次会议时间不要过长,对于年幼的孩子,会议不要超过二三十分钟;四是如果有谁违反会议的决定,不履行职责而给全家人带来了麻烦,不要由其他人对其造成的局面加以挽回,应让大家都来体会不履行责任的后果,这可有效地加强家庭成员间的合作性和依存感。

      如果孩子接触的是父母给予的充分的鼓励、关注和爱;看到的是父母在任何事情上都给予的坦诚、理解、平等的态度和相互尊重、互相合作的精神,当他走进学校、社会时,也必然会以友善、坦诚、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他必然会赢得别人的接纳和称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