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怎样培养孩子成才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妇女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邓希贤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现在的学校教育无法培养创新人才,它过分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如何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一个学生懂得如何去提出问题,懂得自己如何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他自己就可以用这把钥匙开各种各样的门。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得益于中学所受的教育,因为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他从来不是从教师那里直接得到答案。而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往往满足于孩子知道答案就行了,而不再鼓励孩子深入思考,这是教育最大的“败笔”。孩子学习的动力就是分数、考试、家长的奖赏,这很不正常。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两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桑格尔说,真正的乐趣应该在工作本身当中,科学研究的最大乐趣就是总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而不会使人厌倦。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是兴趣第一。现代教育的缺点在于把人培养成一个模式。如果教育把人培养成“千篇一律”的人,那么这个社会是没有希望的。不要再单纯地传授、灌输、强加知识,限制孩子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父母、老师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在活动中激发孩子自身的潜力和能力,激励他们的求知愿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终转化成学习、做事、做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王通讯 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

      加入WTO之后,教育应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的情商。美国是从孩子的学龄前就开始进行情商教育了,一直到小学、中学。现在我们父母、老师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一个人的成长靠两个能力,一个是情绪能力,一个是智力能力。对中小学生的培养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要提高智商,也要提高情商。入世之后更需要情商教育,你若和中国人都处不好关系,怎能和外国人处理好关系呢?另外,入世后,人才的标准在变,会越来越注意个性。因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往往要市场承认。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听话的人再加上智商高就容易成为公认的人才。所以老师、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也喜欢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今后社会上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在这种机制下,你如果只善于继承,不善于创造,不善于自己出击,那么你仍然很容易被淘汰掉。WTO的本质就是接轨,和市场接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的标准不一样了,这就要求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也要注重对人的个性的培养。

      王志乐 外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我小时候受到的最失败的教育就是不鼓励独立思考,而不会独立思考就不能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独立思考,就是对原有的思维、学术成果有一个批判和总结的过程。应改革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那种传统的思维模式,老师的话、父母的话不见得就是解决问题的惟一的正确答案。社会越来越走向文明,越应该鼓励孩子们从小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具备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我在德国的时候,到一个中学听历史课,正好讲的是帝国主义。他们的课本引用了列宁、考斯基以及西方某些学者,一共四、五个人的观点。老师让大家读,然后讨论,不强迫学生接受哪种观点,而是鼓励学生去讨论。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教育好像不如咱们,咱们教育完了,大家的思想都统一了。人家那种教育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中国的教育往往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外国学生系统的学科知识不如我们,但到了创新的时候,人家就超越了咱们的孩子。所以,我认为在那种只追求标准答案、惟一题解的教育下,孩子们不可能有很好的识别能力。面对人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应鼓励孩子们从小学会多渠道收集信息,学会比较,学会独立思考,长大了才可能有所作为。

      邵道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现在的教育强烈地落上了金钱的色彩、急功近利的色彩。把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毛病渗透到了教育系统之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所以学生不太满意、家长不太满意,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

      WTO带给我们的挑战,归根到底是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很不适应的。21世纪它需要的人才首先是头脑绝顶聪明的人,第二是一批会干事业的人,第三是能够和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人格健康的人,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应该把这四个方面融会进去。

      我认为21世纪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社会出毛病,就会出在人文精神上。现在中学教育中的文理分科,是一个失策,我认为这是教育上的一个很大的弊端。这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