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朋友回家向父母抱怨道:“×××欺侮我,还打了我一顿。”而父母没有耐心听他说明其中的原因,就一味地说:“你是犯到他什么事了吧”或“这没什么!当年我也曾碰到过!”结果孩子再也不想和父母说话了。另外还有一个小朋友对父母说:“明天要考试了,我好害怕哟……”而父母没有听完孩子说为什么害怕,怕什么,就安慰说:“没关系,考过去就好了!”或“把书念好就不会怕了。”结果孩子瞪大眼睛看着父母,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有一位小朋友,把自己和同学相处的困扰讲给父母听,结果父母用像老师一样的口吻说:“你与其嫉妒同学比你受欢迎,不如想一想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又说“大家都有烦恼,不是只有你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说话,一点帮助都没有。 父母教育孩子经常出于一片好意,但为什么常引起孩子不满意,父母也深感困惑。追其原因,很可能是出于下列各种情况:(1)父母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因为父母希望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下。(2)父母给予孩子“强行的建议”,因为父母希望用意见影响孩子。(3)父母用甜言蜜语安抚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远离问题。(4)父母企图扮演心理学家的角色,分析子女的行为和解释子女的动机。(5)父母质问孩子,希望很快了解事实,迅速得到解决。(6)父母对孩子说教,父母认为这样处理问题比较合适。(7)父母使用讽刺的语言和态度,使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可笑和荒谬,并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或想法有错误。(8)父母表现万事通的样子,是因为父母认为自己有丰富的经验,有权利、有义务给孩子正确的答案。 上述的这些情况,其实都显示父母并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的意见。甚至因为说了这些话,中断了与孩子继续沟通的机会,使父母与孩子无法进一步合作。如果想有效地和孩子沟通,最理想的做法是运用活泼的沟通方式,掌握沟通的技巧,并且持续地和孩子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个原则:(1)主动倾听;(2)听出感受;(3)把讲话的目的和内容结合;(4)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测可能的结果;(5)持续注意。 也就是说,“沟通”其实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因为,沟通是双方的事,如果有任何一方不想说话,或是双方不具备表达和倾听的能力,沟通就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父母与孩子在沟通时,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沟通要素都要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