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因为经常在学校之间走动,因为我也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我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出现在身边的教育问题,就格外生出了几分关心。我不是教育家,谈不出多少高深的教育理论,也无力扭转一些人人不满的教育现状,有时甚至还会有几分妥协。但是,我是母亲,我不希望仅仅因为追求高分,追求出人头地,而使我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同时在心理或生理上遭受压抑。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人人都有知识、有见解、有独立人格,有道德规范,身体和心理都十分健康的一代。对于与这些标准相悖的、发生在身边的教育问题,我不免想絮叨几句。 我这个当妈的近来十分苦恼,儿子明年要升初中了。这几年看着周围的许多同事和朋友为孩子能升所好中学累得苦不堪言,我就有些不寒而栗。 每年还没到年底,那些家里有小学五六年级孩子的家长们,就经常凑在一起讨论孩子的“前途”,这所学校要教学奥校的前几名?那所学校要剑桥少儿英语的几级证书?这个民办公助的学校考试有没有附加条件?那所寄宿制学校一年的费用是多少?为了提高上好学校的命中率,家长们在双休日带着孩子到这个学校上数学班,去那个学校学英语,钱交了多少不说,忙得孩子们一周要上7天的课,最后还不知道自己能被哪所中学录取。 同事杜先生说起女儿就一脸的同情。孩子每周六要上琴课,周日要上舞蹈课,现在又加上奥校的数学课和准备报考中学的英语补习课,简直比平时上学还忙。 朋友佟女士下手比较早,几年前,她就瞄准了一所市重点中学,把儿子送进那里自办的数学补习班。三年来,每到双休日,孩子一天上课一天做题,没有到外面玩过一次。原本听说补习班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威逼下个个都学得不错,可学校为了拉开学生间的距离,又有意让数学成绩达到98分、99分的孩子们再加考英语。谁会是那最后可以被录取的幸运的40名?目前几百名参加补习的孩子能够做的事就是人人不敢松劲。 看看孩子们为学习受的这些罪,我常生出满心的同情:他们快乐吗?一位家长说:管他快乐不快乐。你就一个孩子,考不上好初中,就难考上好高中,也许因此就上不了大学,至少上不了好大学,将来就可能找不到好职业,没有好的生活。当父母的累死累活一辈子,不就是想让下一代比自己生活得更好吗?为了这个远大的前途,咱和孩子都必须吃得这份苦中苦。 然而,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一些现代教育观念的我和一些父母又时时感到不甘心。谁没有童年?谁没有点自己的兴趣爱好?谁从小没有过由着性子玩耍的时候?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们不行?都说成才是要兴趣引路,可如今的孩了连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的权利都没有!还谈什么见多识广,什么博闻强记! 几年前,我把孩子送进北京一所12年一贯制并且以快乐教育而著称的学校。为的是让儿子免受升初中、升高中的折磨。教课的都是毕业没两年的大学生,因没有被老校、名校几十年承袭下来的刻板规范束缚,分数在这里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转眼一瞬孩子们就要升入初中。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形成的对分数的不在意,引起了父辈们的不安。这样的学校能保证我的孩子将来考进重点大学,最好是北大、清华吗?别的学校都是凭分数说话,自己的孩子到了高中毕业再离开这样的环境,还能适应社会上高考激烈的竞争吗?我不知道。 该校的家长们开始四处为孩子找数学班、英语班,给孩子补考试的经验和分数,以期另谋高就。这块曾经诱人的“试验田”忽然变得十分“危险”。大家担心这么快乐下去,即使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也将失去与同龄人同场竞技的能力。 有一所中学近两年声名鹊起,家长们趋之若鹜的理由是该校的初中部每年考上市重点中学的人数较多。而该校提高升学率的法宝不过就是留作业多,多到“快手”每天做到夜里十一二点,多花时间而并没有比别人多学知识,这在教育理论上应该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投入产出比。 要说宣传素质教育也不只一年了,人人都同意素质教育那种激发孩子兴趣的学习,人人都赞成多方位成才的评价标准,人人都知道社会不仅仅需要语文、数学、外语平均98分的人。但是,谁又敢拿自己孩子的命运去与录取分数线赌博?问题是就算孩子们这么苦熬苦奔地上了重点初中,他们面对更多的功课,更激烈的竞争,更难考的高中和大学,还会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吗?没有兴趣的学习又怎么能快乐?怎么能激发创造的欲望?怎么能承受追求中遇到的痛苦和挫折?爱因斯坦、巴尔扎克、贝多芬、诺贝尔、陈景润、袁隆平,难道他们对未知境界终生追求的兴趣都是在大学毕业或成人后才培养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