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反思:

———个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

作 者:
颜洁 

作者简介:
颜洁 美国特拉华大学博士生

原文出处:
现代家长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同的传统,迥异的教育

      你在国内完成了自幼儿园到研究生的系统教育,现在又到美国接受可以说非常不同于中国模式的西方教育。你认为中美两国教育相比较,其各自的优缺点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虽然已经在美国念了几年书,大学教育的各种必需环节,比如上课、讨论、考试、作业、论文都已经统统经历过了一些,我还是不能说自己受到了真正“非常不同于中国模式的西方教育”。或者说,作为一个在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下,从小学到研究生熏陶了整整19年的典型的“乖学生”,我对纯正的西方教育,也只存在一种态度:观看、对比、感慨和反思。因为我相信教育的灵魂是塑造人,而这种塑造作用通常只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最为起作用。在美国的大学里注册几门课,会用英语和教授马马虎虎地讨论几个粗浅的问题,这实在不能称之为受到了西方教育。不仅仅因为我们只是作为已经定型的模子到美国镀了一层金;更因为教育实在是不仅仅限于学校的事,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在推崇什么,这才是整个教育的参考书。而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是很少能够真正地去用社会这本参考书的。不过,作为从高考独木桥挤过来的幸存者,在北美所看到的教育成了我们所受过的教育经历的最好对比,这方面我还是有一些话说的。

      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专门系统地论述过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各自的优缺点,我就没有必在这里啰嗦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感觉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个以目标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而美国的教育则基本上以人为中心。宾州大学的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家Jane Healy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Schooling is not about making a living,it's about making a life(学校教育不是教人谋生,而是教人生活)。”美国人的高等教育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力市场方面自有其非凡的对"making a living"的适应力,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的的确确是在帮助他们的下一代"make a life"。基础教育留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远远比中国孩子大。虽然美国的小孩在中小学里所学到的各种知识的确没有中国小孩那么深厚和扎实,但是他们的课程设置非常广泛,往往在教学中都会紧密地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孩子们从小就有学以致用的意识。这和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一切惟高考指挥棒是瞻的习惯是有天壤之别的。

      “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那么,具体地说,跟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你认为我们中国孩子的首要问题究竟在哪里?

      如果将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有许多人感到,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想来的确是这样,在我们中国,高考的压力不仅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更多的是,高考权威的笼罩常常使得一个原本活泼好奇的孩子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和创造新知的灵气。中国的孩子常常习惯性地、被动地接受来自课本和权威的灌输,而常常忽视自己独立思考和创造的价值。大家最爱引用的例子就是,中国学生在外教的课堂上常常是一片沉默,从来不习惯提问题,即使听不懂,也宁可下课自己查书去。结果常常是这样:在学校所要考察的课程学习中,中国学生总是表现得很优秀;而当最后走出校门接受社会的考察的时候,美国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句话,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放在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中的时候,也许会显得非常优秀,但是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上却远远比美国学生逊色。

      我们亟需改变什么?

      事实上,像我们国内的这种状况,远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它实在是教育制度长期发展的结果。那么,你认为对我们国内的基础教育来说,亟需改善的是什么?

      这个真的不好说,也许是需要改善的东西太多,又都很紧迫,但又有很多现实的东西在阻碍着教育的改革。制度的改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一定要改,也非改不可,否则耽误的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未来。但也许改变教育观念是更重要的。我个人认为,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学校教育不能为了所谓的“前途”和“未来”而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和发展各种潜能的机会。

      尊重孩子个性的美国家庭教育

      你印象中的美国家庭教育基本情况如何?与中国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谈到理想中的美国家庭教育,多指代表主流文化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教育。这个阶层的家长一般来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十分注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这一点和中国家长有很大不同,中国家长普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

      美国孩子和我们中国的小孩也的确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为一直成长在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的鼓励中,他们一般都比较自信,敢于发表自己任何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有时会把一切想当然。当然美国的孩子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来自同伴群体中潮流的压力常常比父母的“教诲”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大的影响。中国儿童相对来说,受父母的影响要更大一些,不过这种差别也在迅速地缩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