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游戏:孩子“爱”你“不容易”

作 者:
王玲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妇女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某种程度上,电脑游戏成为信息时代的孩子成长的见证之一。然而世纪之交时,伴随着中国一场对电脑游戏的“大扫荡”,电脑游戏的被人“恨之切”,正如同其被另一些人“爱之深”一样发人深省。

      “电子海洛因”

      一项调查显示,以玩游戏为上网目的的小学低年级孩子有60%,小学高年级孩子有38.7%,初中学生有48.8%,高中生有39%,大学生为28%。

      西安一位母亲曾经哭诉她上高一的孩子因为连续玩游戏机十几个小时而导致双眼暴盲。而北京某高校计算机系每年都有三至五个学生因为过度沉迷于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最后被迫退学或留级。

      专家分析,玩游戏机疲劳之后会产生幻觉,注意力下降,反应能力变差,青少年一旦沉迷其中,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与毒品海洛因的成瘾特征极其相似。“电子海洛因”由此而得名。此外,游戏还会使青少年的人格发生改变,诱发违法犯罪。武汉市未成年人恶性罪案中,有60%与孩子为了弄钱玩游戏机有关。

      这一切的一切使中国人对游戏的反感几乎到了一个极致。世纪之交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封杀电子海洛因”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内容包括:大力压缩游戏室数量;中小学校周边两百米以内不得经营电子游戏;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游戏室不能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企业不得再从事面向国内的电子游戏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

      教育的悲哀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基本还是刻板的‘满堂灌’,孩子们很难表现自己的个性与参与热情。既然我们的学校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完整的精神世界,他们就会自己去寻找另一个世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丛立新为记者分析说。

      “人的基本需要是一样的,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承认,需要成功的满足。但我们的教育太忽视大多数学生了,尤其男孩子。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能更多地理解孩子的这种需求,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关注并热情地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或许他们就不必只到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寻找成功的快乐了。”

      江苏省吴江市中学德育处的吴志华老师是这样看的:“电子游戏的闯入之所以能到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与学校教育在道德防范方面的手足无措是不无关系的。在这里,我们明显地在有意忽略人的因素。这种忽略我们只能认为是教育在逃避责任。这种逃避无疑会使我们再一次失去‘亡羊补牢’的有利时机。”

      宜疏不宜堵

      丛立新博士曾认真研究过游戏软件《三国》,发现每一个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在那里都可以成为主体:赤壁之战,你就是战略家,你可以当曹操、周瑜或者诸葛亮,什么时候进攻、撤退全由你决定,谁赢谁输与历史无关,完全取决于你的指挥水平。

      “当时我真是感慨万千:我们喊了多年的现代教育理念主体论、参与论,学生在学校还是没有成为主体,但游戏软件全做到了。”

      记者曾经就此问题与几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过探讨,有意思的是,这几位老师本身也是不折不扣的“游戏迷”:

      “游戏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哪个人从小不是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长大?盖茨就是从小酷爱玩电子游戏,才有今天,求伯君也是因为游戏才迷上电脑的。”

      “大禹治水用疏导法。游戏机是否也用疏导法一试:在学校的活动室摆上几台游戏机,选择合适的游戏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适当玩玩,说不定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好处。”

      “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去深入了解一下电子游戏,看看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它,它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一个好的游戏就如同我们读一本好书,品一杯佳酿,历久弥新,回味终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