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家长

——孩子也会得心理病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日,笔者听到两位年轻的妈妈在谈论她们上幼儿园的孩子,她们的孩子遇到了几乎同样的问题,一个是因为尿了裤子当众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以后便频繁地去厕所;另一个是老师提问他时,他正好想去厕所,以后竟发展到不管老师提问谁,他都想去厕所。这两位女士探讨了半天,也没有探讨出个所以然来,更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很多年轻的妈妈在照料她们可爱的孩子时,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说出来也不必惊慌,她们的孩子得了心理疾病。有一则报道称:上海一对年轻夫妇出生仅49天的婴儿,就被该市心理咨询中心诊断患有心理疾病。原来孩子尚未满月,这位年轻的母亲就把孩子给了小保姆,孩子得不到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此不断哭闹以示抗议。

      出生仅49天的婴儿能否患心理疾病,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有研究认为,婴儿有自我意识需一年半左右)。但学龄前儿童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石家庄市第六医院原儿童心理门诊科大夫丁连英说,总有一些年轻的父母抱着孩子来看心理门诊,孩子的主要表现有胆小、吮手指、分离焦虑症等等,现在儿童心理门诊归并为精神卫生科,来看心理病的儿童少多了,大概是年轻的妈妈们给孩子看“精神卫生科”,心理上接受不了。

      丁连英列举了学龄前儿童心理疾病的一些种类: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比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比如挤眼等)、一般性行为问题(比如吮手指、口吃)等。她认为,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关注不够,不会想到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这也导致他们在改正孩子的一些“坏毛病”时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去看心理门诊,矫治起来并不难。丁连英的处方是行为矫治法,比如对那个经常去厕所的孩子,可用心理暗示法,在孩子紧张的时候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一旦孩子尿了裤子,要告诉他这不算什么坏毛病,可能是你玩得太累了,太专注了,以后及时上厕所就好了,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心理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儿童心理也不例外。石家庄市幼儿师范学校多年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张振平老师认为,孩子从有自我意识起,就开始了心理社会化的过程,这时候,家长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教育和引导极为重要,而有些家长的教育恰恰就是非正常心理的表现,这也是导致儿童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学步要用学步车,这样会导致孩子“统合失调”,意思是孩子的综合感觉不协调,走很平坦的路也摔跤就是一种表现;买东西舍不得让孩子去,自己代劳,还告诫孩子出去乱跑会被拐走,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胆小等。其实让孩子多接触客观世界,再对其遇到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和治疗,专家们都开出了自己的处方:

      省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阎承生认为,现在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所以家长更加望子成龙,给孩子无休无止的学习任务。其实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远远比学知识本身重要。方法也很简单,即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因为游戏才是孩子的本性,没有了游戏,孩子可能对什么都会失去兴趣;可以让孩子多和周围的小朋友接触、交往,这样可以克服独生子女身上的先天弱点等等。

      省妇幼保健中心的另一位专家梁金玉教授则强调,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可以看心理门诊,也可以到儿童统合能力训练班和特殊能力训练班进行训练和矫正。

      张振平老师则告诫那些年轻的父母,看待儿童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心态:既不能置若罔闻,也不能谈之色变。家长平时要多了解科学育儿的信息,积累科学育儿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对于不能自然消失的心理症状,咨询当地妇幼保健部门或心理医生,一般都会得到妥善的诊治。

      给孩子更多心灵的呵护,这是专家们共同的声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