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隐私第一例 在翻看15岁儿子的背包,准备检查儿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时,凯茜很意外地发现一张纸,更确切地说是一份情书。潦草、熟悉的字迹清楚地表达了儿子的意向:邀请同班的某个女生去某个汽车旅馆过夜。震惊之下,凯茜翻看了儿子的日记。日记表明,儿子曾几次从窗口爬进女生宿舍夜访该女生。定下心神之后,凯茜叫来儿子,就此事进行询问。“他感到很难堪,耷拉着脑袋不敢抬头。显然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家长完全有理由批评他。” 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邮件……这样做家长更像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侦探。不过,很多专家都认为,偷窥孩子的隐私尽管“不道德”,却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某些时候。 在揭开了儿子的秘密之后,凯茜对儿子的心理成长给予了极大关注,争取每晚都与儿子聊天,以巧妙的方式对儿子进行引导。结果当然大有成效:儿子再也没有干夜间爬进女生宿舍这样的事情。 偷窥隐私第二例 玛丽·布伊女士离异后带着两个女儿住在伊利诺伊州的兰森市。当时两个女儿都在高中读书,她们结交了一些问题朋友,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玛丽担心女儿们做错事情,于是时常查看她们的衣袋、便条和日记。掌握女儿们的心理动向之后,玛丽不得不与女儿们长谈一次。当然了,两个女孩子立即与母亲“反目成仇”,第二天就搬到父亲那里去住。这种结果令玛丽很难受,但是她一点儿也不后悔:“总有一天她们会理解我的。” 确实,一个月后两个女孩子又回到母亲身边。现在已是大学生的两个女孩子都表示:将来有了孩子,她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窥探孩子的隐私。 偷窥隐私第三例 弗吉尼亚州的一位母亲警觉到13岁的儿子最近经常光顾色情网站。因为担心孩子会由此走上弯路,经过苦思冥想之后,这位母亲实施了“非常手段”。她找来一位在联邦调查局工作的朋友帮忙:让他去警告警告孩子。经过侦探的“恐吓”,孩子非常害怕,好几个星期不敢接触电脑。此后色情网站彻底与孩子绝缘了。什么时候才能告诉儿子真相呢?这位母亲说:“嗯,也许到他30岁的时候吧!” 相关资料 1999年4月,哥伦比亚高中校园枪击事件之后,美国人就家长该不该窥探孩子的隐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持肯定意见的人占大多数。人们无法理解血案制造者的父母:他们居然没有发现孩子放在车库里的炸弹,也没有发现孩子放在卧室抽屉里的手枪,更没有发现孩子经常在网上发布极端的言论。随着血案调查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质疑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转为“他们的父母到哪儿去了”。 观点选登 联邦教育学院院长桑卓·费尔曼坚持这一信条:“父母必须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必要的时候即使干‘侵犯他人隐私’这种事也在所不惜。” 社会心理学专家米歇尔·格林说:“有些人认为,如果不让孩子成为一个可独立作主的自由人就抑制了他们个性的成长,这纯属胡说八道。”他表示,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该干预的时候决不能犹豫。他同时还表示,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切不可对孩子声色俱厉。 一家颇有威信的教育机构通过电台向全美国呼吁:“他们是你们的孩子。他们的所做所为你们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孩子为何留下蛛丝马迹 据考证,有些孩子故意或下意识地留下一些自己做越格事情的证据,比如日记、字条或烟盒。心理学家推断,他们可能是盼望家长的干预和建议。 偷窥手段运用法则 1.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密切关注孩子的举动,在感觉异常的情况下再选用偷窥手段。 2.形式巧妙、隐蔽,不易被孩子发现。 3.获得确凿证据后对孩子进行巧妙的引导与规劝,忌用棍棒与责骂。 4.偷窥被孩子发觉后不必心虚,可以直白地告诉他:“你的所做所为让我很不放心。什么时候你能让家长彻底放心,什么时候我就不再干预你的隐私。” 5.不必苛求完美。家长不可能掌握孩子的所有行为与心理活动,允许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是成长的必经之道。 忠告:你是孩子的家长兼导师,不是审判孩子的法官。 孩子异常行为的判定 如何界定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专家总结出孩子行为异常的几种表现: ●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或突然发生性格转变,比如原本乐观开朗,突然变得沉闷、暴躁,持续一个星期以上。 ●在校表现一反常态,比如成绩大幅度下降,上课时经常溜号,不完成作业等等。 ●吃或睡得太多(太少),且持续一个星期以上。这两项的突然改变表明孩子有了麻烦。 ●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突然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使你不放心的问题少年,或者孩子什么朋友也没有,甚至与家里人也敬而远之。 ●孩子的花销突然暴涨,衣橱里出现很多名牌服装,抽屉里多了许多价值不菲的新奇玩意儿,而你根本没给孩子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