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有位父亲来电询问:“我女儿3岁刚上幼儿园,几次送女儿见到老师时,老师也不和我们说女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女儿回家常说大班的王老师夸她儿歌念得好,很乖。而自己的老师从来不提。我想,女儿正在适应一个新环境,此时老师的主动性很重要,我很想和老师谈谈,又感到这位老师性格内向,我们的意见是否会让她难堪,关系弄僵了,对女儿更不好。有人建议给老师送礼,我也觉得不妥。和老师沟通,我没有经验,特别想请教有经验的父母。” 孩子一上幼儿园,父母就少不了和老师打交道。怎样和老师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呢?本期6位父母朋友,将和我们讨论这个话题。 观点一 通过提供孩子在家生活情况,主动和老师沟通。 我既是家长又是老师,这位父亲说的情况,令我感动。我想,许多父母都和你我一样,非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而面对老师的疏远,不知如何开口才妥当。确实,从我自己和家长接触的经验来说,大部分父母处于被动地位,仅通过阅读学校联系本、通知单了解情况,这种沟通显然难以建立家校间互信互助的关系。但父母渴望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这种沟通动机,正是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其实我也是个性格内向的老师,和家长接触也觉得不自在,我班里有位孩子的妈妈,常以闲谈的方式,主动向我提供她孩子在家的生活状况,她对孩子所作的观察记录,成为我和她之间愉快、积极的沟通体验。作为老师,越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与习性,就越能理解孩子在校行为所蕴涵的意义,缩短老师的摸索时间,减少孩子面对新环境的挫折感。所以,这位妈妈与老师的沟通方式很好。 (2岁男孩母亲 许小玫) 观点二 沟通要确立主题不枝不蔓,谈吐文雅不粗不俗。 我爱人教子心切,常想和儿子的老师聊聊,但方法掌握不好,比如一会儿状告孩子在家不听话,一会儿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习,一会儿又说想让孩子参加电脑兴趣班而学校没办……啰唆半天,老师也没明白她想表达什么。由于没掌握交谈的要领,没抓住主题,加之语言拖沓,所以她和老师的沟通基本没用。我还听到一位父亲当着孩子和老师说:“这孩子就是欠揍,我看长大了也是掏粪的主……”老师是女的,听了这些粗俗的语言,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找个借口赶紧离开。我与儿子的老师沟通,会事先打招呼。交谈时先简单准确地叙述儿子的成长与发展情形,以及最近的行为表现、家中生活作息情况,让老师很快了解。然后切入主题,即谈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如果父母能就一个突出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细枝末节的话少说,并注意语言文雅,沟通效果一定会很好。 (4岁男孩父亲 马建波) 观点三 积极参加园方的教育活动也是沟通的好机会。 现在许多幼儿园重视家校合作,常组织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我很重视,尽量参加。因为,这是父母观摩教学,观察孩子在校情况的好机会。比如可以了解老师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和孩子说话、解决孩子间的争执、引导孩子学习等。我女儿的老师刚毕业,很怕羞,见到家长还会脸红,但是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我感到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比能说会道重要得多。虽然我并没和老师有很多个别沟通,但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园方教学概况及师生互动方式,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有了这样的沟通,孩子就能有最好的学习心态,更顺利地成长和发展。 (5岁女孩母亲 黄咏梅) 观点四 鼓励孩子信任老师,协助孩子表达需要。 儿子胆子小,一直很怕老师,所以,有什么想法一般不敢和老师说。比如他心很细,折纸折得很好,但因动作慢,没被老师选中参加竞赛。他对我们说:“我一直看着刘老师,以为她会挑选我,结果其他小朋友一边举手一边跑到刘老师面前,刘老师就选了他们。”我问儿子:“你为什么不举手呢?”儿子不自信地说:“老师不会选我。”我心里很难过,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次,这样发展下去儿子会越来越不自信。显然和老师沟通势在必行,那么用什么方式沟通呢?我想沟通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教育儿子,于是我给老师写了封信,将儿子情况和我的担忧告诉老师,并提出共同帮助孩子的希望。第二天,我请儿子把信带给老师。下午接儿子,他一见我就举起右臂给我看值日牌,兴奋地说:“今天我值日。”我马上说:“老师不是选你了吗。”我选择这样的方法与老师沟通,目的是要鼓励儿子,让他明白老师是一位可以帮助他的人,应该信任老师。信任老师首先要尊重老师,即便老师的做法与管教方式与自己有出入,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要本着诚恳客观的态度主动向老师提出,或提醒老师注意,在此基础上的沟通,一定能解决问题教育孩子。 (5岁男孩母亲 齐小平) 观点五 交流要实事求是,题外闲话尽量少说。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父母给孩子“护短”,会破坏交流气氛。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儿子刚上大班时,有次老师向我反映,儿子有“霸道”行为,抢同伴的玩具。我一听就沉不住气,马上对老师说:“这不可能,我儿子从小老实,一直都是被人欺负。再说他在家尊重大人,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显然,我的一番话,使我和老师都很尴尬。事后我想,老师这样说,一定是有根据的,我如果认真听下去,只会更有助于澄清事实,帮助孩子。可我当时不能面对事实,反而一味夸大孩子的优点,使得交流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