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父女猛烈抨击教育神话 “哈佛女孩”不可迷信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学故事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本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所谓“素质培养纪实”的书,已经在中国的书界和社会上大行其道,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它是“素质培养纪实”,好像及时雨,让吃尽了应试教育苦头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所谓的“素质教育的典范”;其二是因为它写到了中国读书人(确切地说是一部分迷恋美国式教育或是那些期望一步登峰者)崇拜的“哈佛”,击中了时下的崇洋心理;其三是因为它写了一个“女儿”的成功之路,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

      这样的书不好卖是会见鬼的。

      但令我吃惊的是,这样的书竟然会让我这样一个不信鬼的人也上了一当——一日听说此书对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影响如何如何大之后,家中也有一位正上高中的女儿并且这几年一直在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我,也忍不住跑到书店买了一本,结果大失所望。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去效仿,因为我和大多数像刘亦婷父母这个年龄的家长一样,工作家务一大堆,恐怕难以细致到连孩子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成长小事都以“书”的方式记录下来。另外,我因书名而以为写的是“女孩的哈佛生涯”,结果书中真正写到“哈佛女孩”的内容不足十分之一,而那十分之一也基本上都是从“留学必读”一类的材料上“直录”下来的资料性的东西,其它十分之九的内容则全是“中国女孩”在中国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以及一部分如何报考美国学校的经历,完全不是什么“哈佛女孩”的“哈佛生涯”。我于是将这名不符其内容的书放在一边——本来是专门给女儿买的,但因为上述原因我不敢直接给她看。

      有一日我发现《哈》进了女儿的小房间,于是就问她“读后感”。不想女儿不屑一顾地说:“如果你有时间把你们培养我的经历都写出来,肯定不比它差。”“为什么?”“因为你是作家呀?”我一愣,又说:“可人家刘亦婷的妈妈不是作家。”女儿说:“还不是你们这些当作家、搞出版的人给广大迷信洋教育的中国人设下的陷阱嘛!”“此话怎样?”女儿头也不抬地回答我说:“不是明摆着的嘛——我们当学生的谁都知道你们这些当家长的希望我们上名牌大学、到国外留学。要我看,在你们这样的教育思维模式的诱导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将来可就不是你们所真正期望的那个未来了!”“此话又怎讲?”她白白眼,朝我说:“你们想过没有:真正能进名牌大学的人有多少?而到了国外留学回来一心一意服务于祖国的人又有多少?社会进步固然需要上名牌大学的杰出人才,可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是杰出人才吗?可能都进名牌大学吗?这种要求违反人成长的最基本的规律你们当大人的知道不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么我代表百分之九十五的两亿多当代中国学生告诉你们;如果你们是知道的,那么请最好再不要用什么《哈佛女孩》这样的书来错误地引导我们了。”

      我的女儿现今在北京市重点中学读高中,她的成绩也是比较优秀。虽然她天天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照样可以时不时地对父亲的文章进行令人心服口服的批评指正。然而她对《哈》一书的话还是让我有一种极大的震憾。同时也引起了我的认真思考——

      《哈》书绝不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典范”或“家教的真经”

      首先“哈佛女孩”父母的教育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更像是手工艺人在精心制作一件工艺品。刘亦婷在父母设计好了的教育中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工具和木偶,我猜想她一定没有过儿童自然成长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哈佛女孩”父母的教育中充满了一种“向哈佛冲刺”的崇洋潜意识,这同中国当前提倡的全民性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回事,不具有社会所期待的真正素质教育的普遍意义,也不代表我们所期盼的素质教育主流方向。

      “哈佛”的、国外的素质教育并不能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方向

      包括《哈》书在内,时下社会上一大批类似这样的什么《剑桥女孩》、什么《十六岁到美国》、《素质教育在美国》等等书籍在市场上流行后,一些出版界和媒界几乎都在借这类书高扬一个口号,即似乎上面这样的东西和内容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出路,其实是一种十分有害的错误引导。从两个常理来看,这样的提法和倡导也都是错误的:一是无论哈佛还是剑桥的教育方式多么“先进”、培养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它们只能是也仅仅是西方的一种教育模式,或者说它仅仅是世界较为先进的一个教育模式而已,它对当代的中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并不完全适合,更不能照抄照搬,尤其不能当作惟一的、仅有的和典范式的榜样来模仿。二是哈佛和剑桥或者其它什么国外名牌大学,只是整个人类教育的一两种形式而已,像哈佛大学主要是商学和理学方面的名牌大学,而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教育学科中,它即使是顶尖的学校,也无法满足所有成才者在它那儿“炼狱”后即可成才的需求。相反,一个智商很高的、其它学科能力很强和兴趣很高的学生,由于家长一味引导他向“哈佛冲刺”、进军洋大学的话,很可能会彻底毁了他。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非商”不学、“非留学出国”不可、“非哈佛剑桥”不上的倾向越演越烈,对培养中华民族综合人才的大业十分有害,虽然我们进入了全球化经济时代,但人才的培养不能只看什么行业吃香、什么学位就业工资高,那样总有一天会出现“哈佛才子”全体下岗的可怕后果。

      出版界、媒体不能成为洋教育、偏食型教育的所谓素质教育的造神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