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津空间相互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学珍(1968-),女,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方面研究。E-mail:daixuezhen@263.net 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经济系,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在对京津空间相互作用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距离、规模、互补性及介入机会等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在京津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影响,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对京津关系的影响引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期为京津联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3-0257-06

      空间相互作用原理最早是由美国地理学家E.L.Ullman提出的[1],他综合了B.Ohlin[2]、S.Stouffer[3]等人的观点,形成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大致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五种。而引发这些“流”的必要条件即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点:互补性(complementarity)、移动性(transferability)和介入机会(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北京、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两个特大城市。在当代世界级特大城市体系的排序中,北京位居第11位,天津位居第15位[4]。在百余公里的空间范围内,赫然屹立着两个世界级特大城市,这在世界范围内的确是非常罕见的。从历史发展来看,京津两大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形成过程和城市功能是各不相同的,但又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1 京津空间相互作用的历史演变

      历史形成了北京、天津两个相互依存的特大城市,天津的产生、发展以及战略地位的提高都与首都北京密切相关。历史上,天津是作为“京畿之门户”和漕粮的转运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了近代,天津以其海港优势发展成为工商业大城市及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而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只是一个消费性的都市,经济上京、津两市曾长期相互依存。

      建国后,北京市在强化政治、文化中心职能的同时,还作为工业基地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导致水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严重干扰了政治、文化中心的建设。京津之间原有的经济联系也被人为分割,制约了天津港口优势和传统工业优势的发挥,天津因此失去了轻工业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形不成应有的规模,北方经济中心的职能被不断削弱。由于受行政体制的切割,彼此自成体系,各搞一套,在低水平上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形成“大而全”的产业结构,由此形成了两个经济中心并存的格局,导致城市功能缺乏明确的分工,经济结构雷同,关系扭曲,影响到两大城市的共同发展。

      到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京津之间要统一规划、联合发展,从而促进了京津关系的重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因素已从原来的中央行政指令转变为依靠各省市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对话和经济协作,京津关系又重新回到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发展时期,京津合理分工与协作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也就是说,要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京、津两大城市协调、健康地发展[5]。

      2 京津空间相互作用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目前,京津联合已有一定基础。在共同开发利用基础设施方面,天津港为北京的出海门户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据天津港务分局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天津港进出口货物中,货源的1/3来自天津,其余大部分来自北京及其他省区(其中北京占大部分)[6]。另外据统计,在天津港通过的集装箱有25%装载的是北京的货物,与天津本市的货物运量相当[4]。在其他方面,京津联合也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如在城市职能分工方面,业已明确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天津应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并分担首都的部分经济职能特别是工业职能。在科技合作方面,1992年中国科学院就与天津市政府鉴定了长期合作协议,拥有123个国家级独立研究机构的中科院向天津165个工业企业优先提供一流的科研成果,就10个方面76个项目签定合作合同[4]。在企业合作方面,据1994年北京试验区统计,区内企业的分支机构中,分布在天津的有17家,占4.6%,总收入及工业产值分别占0.8%和1.3%。如北大方正集团在天津园区开办了天津市方正新技术公司,四通公司在天津设有一个生产基地,亚都公司加湿器和净水器的生产散布于昌平和天津等。在人民生活方面,北京人越来越多地去天津消费(购物、办婚宴等),天津人也越来越多地到北京做生意。综上所述,京津联合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前已述及,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表现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由于资料所限,下面仅就京津之间的人流和物流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联结京津之间的交通线路主要有京津铁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和103国道(高等级公路),京津之间的人流和物流主要是沿着上述3条交通干线流动的,以客、货流密度或交通量来加以测度。三条交通干线历年运输量变化情况见表1、图1。

      

      

      由表1可见,从1990~1997八年间,京沪铁路线京津段的客、货流密度虽然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1994年前后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又从图1可以看见,从1990~1995六年间,京津塘高速公路交通量呈现出迅猛上升的态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9.6%;103国道交通量总体上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平均增长速度为4.5%,但1993~1995三年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京津塘高速公路自1993年建成通车以来,吸引了京津铁路和103高等级公路部分客、货流量。按1995年交通量及客货车辆实载情况计算,京津塘高速公路全年完成客运量达1250万人,货运量达480万t。随着越来越多的客、货运车辆被吸引到高速公路上来,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客流、货流密度逐年加大,与京津铁路和103国道形成京津间相互联系的三条主要通道。总体而言,京津二市的人流和物流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