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思路

作 者:
刘拓 

作者简介:
刘拓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

原文出处:
林业经济

内容提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的这一基础十分薄弱。特别是我国土地沙化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头号问题。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撰文分析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形势,并提出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思路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圆满完成了1991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各项任务,涌现出赤峰、榆林、和田等防沙治沙先进典型,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全面掌握和摸清了我国沙化土地的底数和动态变化情况;加强了沙区植被的保护,滥挖甘草、搂发菜的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加强了沙区水资源管理,为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这些都为加速推进全国治沙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是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这部法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从根本上解决了治沙工作的管理体制,明确规定了植被保护、植被建设和沙区资源利用的法律制度。当前,防沙治沙法要求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已经编就,报送有关部门审批,几个配套的规章正在草拟。

      二是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四期工程,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由局部治理步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两大工程覆盖了我国90%以上的沙化土地,构筑了全国防沙治沙的骨架。经过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2000~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建设任务85万hm[2],2001年,“三北”四期工程共完成治理任务158万hm[2]。同时,南方湿润沙地试点示范项目和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及南方石漠化防治试点示范也正在进行中。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新疆和田治沙生态建设项目、西藏一江两河沙化土地治理项目已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审批中。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这两个国家级重点工程为龙头的全国防沙治沙整体推进的格局已经形成,防沙治沙跨越式发展的局面已经打开。

      三是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和预警体系初步建立,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科学决策阶段。通过1994年和1999年两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摸清了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面积和分布,基本掌握了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成因、发展和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荒漠化、沙化土地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动态变化模型,为防沙治沙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防沙治沙科技含量有了提高,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由传统方法治理转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对于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从工程的立项、规划的编制开始,就同步制定科技支撑方案,将科技支撑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并针对沙区的自然和立地条件,加强治沙造林新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编辑出版了《中国防沙治沙实用技术与模式》一书,下发到达区基层单位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对一些治沙新技术、新产品,如干水、保水剂、吸水剂等进行了广泛试验和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春天,组织了百名专家科技送乡村活动,培训了农牧民,指导了生产实践提高了防沙治沙的质量。

      五是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力度加大,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对外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防治荒漠化国际舞台,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防沙治沙的对策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2001年6月,我们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有4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支持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伙伴关系暨筹资会议”,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我援助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之中,对外合作交流领域前景广阔。公约的有效履行,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是充分利用宣传阵地,提高了全民防沙治沙意识,我国治沙工作全党动手、全民动员的局面正在形成。围绕"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利用各种途径,多种媒体,进行宣传,1997年组织了百万人签名活动;1998年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展了街头宣传;1999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公益广告;2001年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等报纸刊出了整版文章,为履行“绿色奥运”的承诺,对实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的重大意义作了重点宣传,增强了国际社会、全国人民对治理好京津地区风沙危害的信心。通过声势浩大的宣传,提高了公众防沙治沙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治沙热情空前高涨。

      (二)

      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土地沙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改变。据全国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199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2%,并且以每年3436km[2]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比1994提升了近1000km[2]。

      导致我国沙化土地继续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先天的脆弱性,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对土地沙化起到了加剧作用。然而,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对沙区水土植被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造成土地沙化加剧扩展的根本原因。一是过牧。从本次监测结果分析,监测区域61.9%(115.2万km[2])的草地沙化、退化,是由于超载过牧造成的。二是滥挖滥采。局部地区因滥挖、滥采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严重。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柴,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共破坏3800hm[2],甘肃省因挖甘草5年间破坏草场33.5万hm[2];三是滥垦。1994~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km[2],年均开垦3400km[2],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一半;四是水资源的无序利用。这是导致沙化扩展的又一重要原因,黑河上游因用水过度使下游水资源短缺,额济纳绿洲1999年沙化土地比1994年增加了3.7%,民勤绿洲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