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2)02-0050-04 南通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88%,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8%。而城市化水平仅为32%。城市化滞后严重影响了南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南通城市化进程是南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在和今后较长时间的主要任务。 一、南通城市化道路状况分析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空间地域不断扩大,生产力要素在空间上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南通抓住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三大契机,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发展也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2%提高到2000年的32%,应该说,这是南通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首先,工业成为南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多年来,南通经济一直增长较快,综合实力大大提高。2000年,全市GDP达743亿元,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是18:48:34,工业化进入较高阶段,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其次,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到2000年,南通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只有20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不足二分之一,由于非农产业集中于城镇,农村人口在向非农产业转移时也实现了向小城镇、城市的空间转移。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第三,农村工业化造就了一批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小城镇。这些城镇成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和信息中心,尤其是县城,已成为拥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初具现代化形态的小城市,在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7911元,农业人均收入3710元,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逐步缩小,少数富裕农民的生活水平已超过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城市居民。 第五,交通网络系统逐步形成。近年来,南通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宁通和通启高速公路、204国道等,多条国道、省道横贯市境,公路已通到每个乡镇和许多村落。新长线、宁启线铁路的相继建成,长江航运的开拓,兴东机场投入运营,苏通大桥的立项更是形成了南通公路、铁路、航空、河流相配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说,目前南通比较健全的交通网络已经能够支撑南通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 传统的农业使劳动力拥挤在狭窄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受土地的束缚,生产要素具有分散性和效率低的特点。而工业生产则具有布局集中、聚集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城市相对于农村,可以其收入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过程基本同步,但城市化水平应略高于工业化水平。南通工业化水平是48%,城市化水平应为60%-70%。南通人均GDP值为9459元,折合1154美元。据钱纳里模式(见表1),城市化水平应是65%左右,而目前南通城市化水平只有32%,与1997年世界人均GDP在1000-1300美元的九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54%相比,南通的城市化水平也太低了,甚至低于江苏全省平均的34.9%的水平。
表一:钱纳里模式 (资料来源: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 二、问题:分散型城市化与外部不经济 分析南通城市化状况,我们发现,南通的城市化道路已经演化为城镇化道路,即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发展小城镇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分散型城市化道路。到2000年,南通有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个,10-20万人口的县城(即城关镇)6个,中心镇24个,小城镇108个。全市城镇人口255万,其中75%分布在县城及小城镇。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把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等非农产业。小城镇是依靠农民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发展起来的,利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小城镇也得以发展。这种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战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作用。然而,由于农民进城的“门槛”较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农村的土地和住房,即所谓“离土不离乡,离乡不进城”,实际上没有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小城镇布局分散,特别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小城镇数量过多,分散了人流、物流,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发展中心和商贸集散地,抑制了小城市、县城向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发展。这种城镇化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市发展缓慢,而小城镇数量增加较快的分散型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