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海贤 (1971-),男,四川乐山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已在《地理科学》、《规划师》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 210093 顾朝林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大都市区是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它包括城市核心区和与之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有紧密联系的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温州为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客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温州大都市区范围;通过对温州大都市区的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温州人精神和温州社会网络是温州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提出了近期和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2-0018-05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际上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城市功能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本质上是非农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与中心城市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连续区域的组合。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导趋势[1]。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初步研究确定了温州大都市区的范围,探讨了温州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发展设想,以期合理确定温州城市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尽快开展大都市区规划歪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1 温州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

      温州大都市区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在大都市区范围的确定时,借鉴国内学者对大都市区的界定指标[2],主要通过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客货流联系强度来确定温州大都市区的范围。

      1.1 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温州农村工业发达,市场和商业繁荣,除文成、洞头和泰顺外,其它各县非农产值都高于80%,除平阳和泰顺外,其它各县农村非农劳动力比例都在50%以上,沿海的温州市区(鹿城、瓯海和龙湾三区)、乐清市。瑞安市和洞头县以及永嘉南部1998年GDP占温州市域的85.8%,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其中市区、瑞安市、乐清市人均GDP超过1千美元,达到了小康水平,沿海县市人口密度和全市平均人口密度均超过600人/km[2](见表1)。

      表1 1998年温州市域各县(市)口指标、经济指标

      Tab.1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index in Metro and county areas of Wenzhou

      

      资料来源:根据温州市1999年度统计年鉴整理

      1.2 温州中心城市与外围县要素联系分析

      城市对外的经济联系主要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其中人流是具有综合内涵的联系形式,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其它形式的流通,在此主要以温州市区和外围县(市)的人流、物流的联系程度作为温州中心城市对外联系的指标。从各大区的客流量和流向分析可以得出:市区(十里亭、状元亭与永中镇)与瑞安市区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客货流联系,乐清的乐城镇和柳市形成了密切的通勤流。以温州市区、乐清市、瑞安市、洞头县、永嘉南部作为规划区来分析,该区域集中了全市全部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另外,集中了全市70.53%的公路运输和45.3%的水路运输,其总运输量占全市70%左右,随着港口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规划区水运量将不断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区域客货流联系强度和人均GDP、非农劳动力比重以及非农产业比重,可以确定,目前温州已初步形成以温州市区为核心,瑞安市区、乐清市区为次级中心,周边高度非农化区域组成的大都市区。随着洞头港口建设的加快,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洞头将成为温州海洋产业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近期温州大都市区除包括经济发达的三区二市以及永嘉县的南部外,考虑将洞头撤县设区,划入大都市区范围统一考虑,远期将形成以温瑞平原城市化地区为核心,涵盖乐清、瑞安、洞头、永嘉、平阳、苍南等广大区域的大都市区。

      2 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分析

      按形成机制分,我国大都市区主要类型有:核心城市郊区化,是郊区化和非农化为主的作用类型,如北京大都市区[4];特大城市、外来投资、国家投资带动综合作用类型,如苏州大都市区[5];外资的推动,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都市区[6]。长期以来,温州国家投资少,又远离上海、香港等增长中心,外国直接投资少,因此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既不是核心城市郊区化,也不是受外来因素(外资、国家投资、特大城市辐射等)影响的结果,而是来自温州内部的力量,归功于“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贯穿于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和温州人精神及社会网络等各方面,成为推动温州大都市区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2.1 宏观政策机制

      2.1.1 政府调控弱化

      长期以来,温州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宽松的政策为民营企业和市场建设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机会,调动了基层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壮大了市县经济,开创了自下而上的“温州城市化模式”,由此极大地推动了温州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政府调控的弱化使得区域行政联系减弱,反过来加强了区域内部、区域与外界的要素流通和社会经济联系,促使跨区域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地区的形成。

      2.1.2 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的组织

      政府调控的弱化并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在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面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充分体现了“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在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的组织建设方面,率先推出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政府通过房地产招标、城市道路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向民间集资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建设资金。92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300-400亿元,预算内资金不到10亿元,主要靠民间集资来实现。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调控及与民间的互动,使温州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目前温州市沿海、沿瓯江形成了“T”交通运输走廊,奠定了温州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政府的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