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P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2)01-0010-07 1 对中国以往自然资源评价的再认识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原材料的物质与能量[1]。自然资源评价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之一,通过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及开发利用潜力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可以明确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劣势,可以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等提供客观的决策基础。 中国对自然资源评价作过许多研究,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但是,评价目标不同、区域范围不同,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同[2~4]。就研究现状看,对自然资源评价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 对资源相对稀缺性的认识不足,对开发利用方向认识模糊 以云南省为例,本省山区和半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94%,宜农耕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12%,耕地稀缺而珍贵。但是,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城镇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日趋加剧。在开发中,许多地县仍然对于农业发展的结构认识模糊,重种植业、轻林业,土地不合理开荒现象仍然存在。据土地详查,耕地面积642.16×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76%,已超出上述提到的宜农耕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1.2 强调在国内的同类资源中的比较,而忽视了与国际同类资源的比较 云南省的烟、糖、酒一直是支柱产业。但随着开放的扩大,一些边疆地区从面向国内市场逐渐过渡到面向东南亚、南亚。一些热区甘蔗开发过度,供过于求,尤其是一些山区不适宜甘蔗种植的也因盲目开发而带来生态的退化与资源破坏问题。东南亚、南亚在热作上具有国际优势,从需求角度而言,一些热区在开发热作,面向国内市场的同时,应当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一些温带作物,满足对外市场的需求。 1.3 强调种类的丰富多样性,而忽视了资源的可开发条件 由于云南省以山区为主,在对生物资源评价上,主要针对生物的种类,而忽视了种植区的有限性,在开发上仍盲目强调规模经济,势必造成冲突。 1.4 对于小尺度(县域、乡村等)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许多已有的评价指标存在不全面,不成体系的问题,往往就一两个指标来概括全貌,依据不充分。资源评价系统学术性强,决策支持功能弱,不能满足评价目标的实现。从而不能满足地方决策的需求,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表现出决策上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1998年底,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提出需要对云南省自然资源再认识,提出较为客观而具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本项目因此而设计实施。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商品经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区域化的形势,确定以县域这一基层决策单元为评价对象,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以可操作的软件为依托,建立客观的、实用的、具可操作性的县域自然资源评价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2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为以下几条:(1)指标体系既要有国际通用的指标以便于国际比较和区域之间的比较,又要适应中国国情、能够准确地描述区域资源现状。(2)指标要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利用潜力等资源属性。(3)指标应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可在专家评议时,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选择和修改。(4)指标数据要易于获取,并易于计算,以满足实用和可操作的目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我们将以往资源评价的指标进行了筛选和补充,在资源分类上基本保持原有的模式,在具体的指标上作了较大的改动,共分为三级(见表1)。 2.3 采取均权与专家打分(德菲尔法)的灵活选择方式确定权重,并与软件相结合 云南省全省来说有些地区某些数据的获取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困难,本系统采用的是均权法与专家打分法的灵活选择模式。在软件中有一个模块用于专家打分,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实现资源评价的辅助功能,保证各个地区评价的差异性,便于软件今后应用到云南省以外的其它地区。 2.4 采取均权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 与权重相匹配的评价模型,选择了均权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软件的设计,实现灵活的选择。均权模型采用的是一种极值化方法进行模型的求解,得到规一化处理后的数据后,各层次采用相同的权重,其特点是简单适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层次指标体系的划分,并与专家打分结合,得到隶属度矩阵,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计算出模糊评判综合得分,该方法适合于资源评价中存在一些没有具体边界的因素。 表1 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Tab.1 Three grades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