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2002)02-0195-05 0 引言 我国人多地少,1996年人均耕地0.106hm[2][1],不到世界人均数的1/3[2],是世界上耕地最稀缺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的耕地却在逐年减少。从1985-1995年的10年间,耕地面积从96.8×10[6]hm[2]下降到94.9×10[6]hm[2],下降了1.9%[3]。最近这几年,每年净减的耕地数仍然在0.4×10[6]~0.8×10[6]hm[2]之间[4]。因此,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既是LUCC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引起了关于中国粮食供应及其对世界粮食市场影响的讨论[5~7]。 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众多,比如退耕还牧还林和沙化的影响,但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从1990-1996年的6年间,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净占耕地1.4×10[6]hm[2][4],为1985-1995年这10年间耕地总减少量的73.7%。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人口还在增加,农业用地的减少是必然的趋势。所以,研究我国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对土地利用总体变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Lee[8]把美国划分为9个区域,又将全美的所有城市按规模划分成7个等级,分别对这两种划分进行人口和用地面积分布的经验研究,发现城市面积分布的变化率和人口分布的变化率之比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如同生物学上对生物个体而言的异速增长(allometric growth)规律一般。以城市人口的位序—规模关系和以城市建成区面积表示的位序—规模关系为基础,梁进社等[9]推导出城市建成区与建成区的人口的异速增长关系,即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与其人口增长率之比是一个不变的常数。由于获取建成区内人口资料方面的困难,他们选择了用城市市区非农人口来代替建成区内人口。我国30多个城市的经验研究证明,他们各自的建成区面积与其市区非农人口数遵从异速增长关系。但是,市区非农人口与建成区内人口终究是有差别的,因此有降低这个验证的效力。 本文提出对我国各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但不含港澳台,为了叙述上的方便以省代表之)之间的建设用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除了建立建设用地分布的定量关系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检验一下我国某一年省际的人口—建设用地面积之分布,是否也像美国的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用地面积之分布那样,如同一个单一城市演变时的人口——用地之变化,存在异速增长关系。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大调查数据恰好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条件。另外,单个城市或区域的人口—建设用地面积总量时间序列研究对于揭示其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力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研究却往往假定了除几个驱动力变量外,其他条件固定不变,因此难以直接反映建设用地扩展的限制因素,而横断面的研究由于要考虑各省之间的特点,却往往具有这种效应,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第三个目的。 本文在第二部分首先研究我国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省际分布与单一因素,即各省人口的数量关系,然后研究居民点和工矿的人均用地省际分布、交通的人均用地省际分布分别与其人均耕地分布的关系,以反映后者对前者的约束。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做建设用地省际分布与其人口和人均耕地分布的回归分析,以此揭示建设用地增长的动力学基础;第四部分是结论。 1 省际分布的单因素统计分析 我国的建设用地应包括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及其内部的交通绿化用地。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大调查项目把这一部分用地称为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另外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护路林也应包括在建设用地之内,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大调查项目把这一部分用地称为交通用地[1]。一般来讲,前一类用地为当地服务的性质要比后一类的强,因而与地方人口的相关性要比后者大,本文又十分关心人口对建设用地的影响,所以本文将采纳这个分类。本文采用的各种用地数据来源于1996年完成的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1],人口数据来源于199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3]。 1.1 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分布的单要素统计分析 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的分布有两种典型形式:用地的总量分布和人均用地分布。在我国由于耕地的稀缺性,我们不难猜测到后者主要与各省耕地的人均量相关。正像在引言中指出的,前者可能主要与各省的人口相关。本文的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分布单要素统计分析即:用地的总量分布与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人均用地分布与人均耕地分布的统计分析。 1.1.1 用地总量分布与人口的统计关系 用1996年各省居民点和工矿用地面积与其人口分布数据,我们进行了直线、对数、指数和乘幂等4种形式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直线形式:S=1.62×10[-2]p+141692(1) R=0.86 R[2]=0.73 对数形式:S=414537lnp-6×10[6] (2) R=0.69 R[2]=0.62 指数形式:S=206827e[0.00000003p](3) R=0.79 R[2]=0.62 乘幂形式:S=0.3174p[0.8406] (4) R=0.89 R[2]=0.79 其中:S代表各省的居民点和工矿用地面积,单位是hm[2];p代表各省的人口数,单位为人;R是相关系数。R[2]意义重大,它表示回归方程中自变量(这里是人口)能够解释因变量(这里是用地面积)变异的比率。在这4种形式回归方程中,乘幂形式的效果最好,以这种形式,人口分布对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总量分布的解释力为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