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活力旺盛,区 域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此带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新发 展,也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区域分析、区域政策与规划、区域管理等理论与实 践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今地理科学中国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西部开发的决 策将深刻影响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趋势。世纪之交,也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探讨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对科学地制订西 部开发战略和发展经济地理科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1,2]。 1 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对中国的区域发展 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有3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以空间结构分析 为基础形成的空间组织理论,旨在揭示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相互作用规律 ,这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第二种是将反映“经济过程”机理的经济科学理论与区域研 究相结合,形成揭示区域发展基本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的理论;第三种是观念层面 上的指导性理论,其范畴往往超越了学科的界限,但对研究理念和目标却具有直接的导向作 用。正确认识这3种类型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内涵、评断它们的实际应用效果,将是探讨西部 开发战略创新的重要科学依据。 1.1 空间组织理论 1.1.1 区位论与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是以经典区位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3]。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中,最具影响的空间结构理论有以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 论和点-轴开发理论最具代表性。它们都强调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区域发展结构和水平的不 均衡性、以及区域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优势区位(区域)的率先发展及其对相关地区的带动作 用是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应用价值。 梯度推移理论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推移的规律,成为中国实施3 大 地带宏观区域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这已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建设巨大成就说 明了该战略和理论是基本正确的。但由于该理论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带之间的梯度差、以 及与之相联系的和经济奇迹所证实,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格 局相对稳定,产业地域分工是比较固定的,在现行体制下常常导致经济利益从低层次产业结 构和低发展水平地带的外流,产生区域发展的不公平。所以,该理论和战略往往不被落后地 区认同。增长极理论适宜指导局部区域产业布局的“集聚-辐射”过程,对中心地职能的形 成与完善针对性更强;但在解决大范围区域生产组织结构和区域开发模式时,却存在着明显 的缺陷。点-轴开发理论则更为科学地揭示反映了生产力空间运动的客观规律,深刻地反映 了区域开发空间的时序、中心地与开发轴线的等级和吸引范围、以及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结 构等,成为全国及其不同空间尺度区域进行国土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模式。当然,实际应用当 中也存在一些教条化倾向,刻意划定开发轴线或放大轴线作用,京九铁路在近期全国产业布 局的轴线地位的确定、以及欧亚大陆桥在甘肃省的一级轴线地位确定就是很好案例。 1.1.2 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区划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和经济区划理论是影响非常深 远的区域组织理论[4,5]。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它们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生产力布局 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区划强调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客观反映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相对 劣势,更突出区域在更高层次上的职能分工,由此成为区域间合作的驱动力。地域生产综合 体则着眼于区域的内部,着手于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通过“投入-产出”的纽带,使区 域产业成为一个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利于区域经济在较低层次上的综合发展目标的 实现。在完全计划经济时代,它们的应用在促进中国产业布局均衡化、加速形成相对完整的 地方工业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关于生产布局的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以 及集聚与分散的辨证关系等思想,在当前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但由于理论应用的体制背景是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病决定了其本身存在着缺陷。具体表现在: (1)理论本身尽管强调经济联系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却必须依赖于国 家指令性计划指导。国家计划在促进生产力在地区上均衡布局的同时,却损失了效率;另一 方面,国家投入的大中型项目往往同地方经济的发展缺乏联系。过去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 “二元结构”问题就是该理论应用失误的体现。 (2)虽然强调地域分工和部门间的协调发展,但由于“条条”、“块块”的管理体制的阻隔 , 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既定目标,从企业的小而全、到因而造成不同经济地域生产结构的趋同 化,都在中国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3)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和经济区的划分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中国西部地区尽管 在资源性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在区际贸易中仍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特别 国家对地区物资的统一定价和统一调配制度,不断加剧着东西部地区利益分配的区际不均衡 。 1.2 产业发展理论 经济科学的部分基本理论被引入经济地理学之后,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其中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贸易理论的引入,导致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观念产生重大变化,区域 发展的主体内容产业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研究步入科学轨道[6]。尽管国外经济地理学同理 论吸纳经济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除了产业发展理论和贸易理论之外,还广泛地应用了 经济增长一般模型(理论)等。特别是在研究的思路上,国外更注重把经济分析作为经济地理 事象研究的切入点,把经济效果作为诊断与评价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