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 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开始从4个方面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与 讨 论:(1)流动人口的特征。70年代末期以来,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上以男性青壮 年为主体,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文化程度),并从事重体力劳动[1~3],通 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存在“盲流”和链式迁移等规律[4];(2)流动人口增 长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资本、文化和科技要素的作用增大[5],制度因素 已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6~8],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速度很快,但同时又受到实质 性户口制度的影响[9,10],只要城乡差距存在,不让农民进城是不可能的,城乡和地区 差距扩大进一步激发了人口迁移和流动[11];(3)流动人口的效应。流动人口既为迁 入城市与地区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步伐[12],当然 流动人口对城市化也有负面影响[13],其聚落形态、结构与功能亦独具特点[14];(4) 流动人口的政策与管理。对待流动人口要“分类引导,合理调控,热情服务,加强管理”, 同时也要健全法制,依法管理[15],改革户籍政策是人口迁移流动科学管理的保障[16] 。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没有从全国角度并利用定量模型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和空间分 布作深入探讨。本文利用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进行 探讨,并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相关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 研究。 2 数据的采集 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包括中国3 406个县、市(其中包括区,以及省、设区市 的累计)的流动人口分布情况,每一个县、市构成一个调查表,列包括合计、性别(男、女) 、 居住时间、来源地(省外市、省外县、省内市、省内县、港澳台、国外)、居住情况(旅馆、 、居民家中、单位内部、工地现场、租赁房屋、其它),行代表迁移原因,包括合计、务工 、务农、经商、服务、因公出差、借读培训、治病疗养、保姆、投靠亲友、探亲访友、旅游 观光、其它13个项目。 为了研究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我们对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进 行处理:(1)按城市进行汇总。在按城市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提取流动人口超过5万的146个 城 市(包括所辖县、区),生成全国城市流动人口总表。(2)按县级、市区进行汇总。从全国278 0个县、市区调查表中分别提取第1行构成全国县级、市区流动人口总表。 3 影响中国流动人口格局的要素分析 人口迁移流动的动因可以理解为“推和拉”2方面的力量[17]。“推”是指原居住地的不 好 的条件,包括人口过多、恶劣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不好、缺乏就业机会等。“拉”的力量 是指吸引移民迁居别地的因素,包括丰富的就业机会、适宜的气候、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廉 价的土地等。许多别的因素可以调节这些推和拉的力量[18]。距离、搬家的费用、欲迁移 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纽带的强弱等都会最终影响迁移决策;法律及物质因素也会起作用。 城市既是经济的聚集“高地”,也是流动人口的聚集“高地”(图2)。据统计,1996年中国 城市流动人口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71.2%。若按省级或县级单位进行影响要素分析,必然弱 化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到城市的有关资料容易获取,所以本文从城市角度分析中国流动人口 的“拉力”要素。 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中分别采集上述146个城市的16个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它们 是:地区人口(104人)(x1)、市区人口(104人)(x2)、市区非农业人口(104人)(x 3 )、市区从业人口(104人)(x4)、市区个体劳动者(104人)(x5)、市区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x6)、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7)、市区国内生产总值(108元)( x8)、市区工业总产值(108元)(x9)、市区利税总额(108元)(x10)、市区百元 资金 实现利税(元)(x11)、市区客运总量(104人)(x1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 8 元)(x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元)(x1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8元 )(x15)、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16)等。这16个经济社会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 相关性,为了客观分析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应用《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系统》软件[19] ,首先对16个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再进行相关分析。 对16个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的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和主成分载荷矩阵 。结果显示:第1、2、3、4主成分累积百分数为80.4%,包含了经济社会指标大部分信息, 而主成分5~16所包含的信息较小。第1、2、3、4主成分载荷矩阵如下: 表1 1996年中国经济社会主成分载荷矩阵 Tab.1 Principal component loading matrix of China,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