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黄民兴(1958-),湖南嘉禾人,西北大学教授,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中东历史和现状研究》《中东国家通史·阿富汗卷》等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

原文出处: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19世纪末以来,阿富汗一直处于周边大国的夹缝中,因而奉行中立外交。二战后,亲苏势力成为威胁阿独立的重要因素。阿国内存在着民族、部落和教派矛盾,加上君主制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致1965年以后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1973年君主制被推翻,1978年亲苏势力上台,从而结束了阿富汗中立外交的传统和君主制的现代化努力。苏联撤军后,阿陷入连年内战,塔利班因此夺权,并接纳了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阿富汗此后从一个缓冲国演变为对欧亚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未来阿富汗应当确立一个具有广泛参与的政治结构,维持中立和不结盟的传统。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75(2002)04-0075-05

      一、阿富汗传统中立的形成及其危机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有限的领土和人口及落后的社会经济决定了其传统中立外交的形成。

      作为内陆国的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央、西亚的东端,地处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四大地区之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地缘意义。尽管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阿自古以来即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即取道喀布尔和赫拉特,而佛教和伊斯兰教均经阿富汗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尤其是对南亚次大陆而言,阿富汗成为其最重要的陆上门户,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大帝、迦色尼王朝国王马穆德和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奠立者巴布尔均由阿富汗入侵印度。因此,阿富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历史上看,阿富汗一直是一个缓冲国,周边列强为争夺对阿的控制权而激烈斗争。13—14世纪,萨非王朝的波斯与莫卧儿王朝的印度为此而争斗不息。1747年,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创立者阿赫美德正是以波斯将领的身份举兵反叛,在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的夹缝间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普什图国家的。建国后至1978年,阿富汗中立外交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巩固独立国家的时期(1747—1839年)。阿赫美德建国后,立即开始向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作出反击。他驱逐了国内的波斯和印度军队,并多次入侵印度。他所建立的国家版图辽阔,在南方包括了今天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卡拉奇等地,直抵印度洋边。但好景不长,此时已是殖民主义向亚洲大陆急剧扩张的时代,而阿富汗内部血腥的王位之争也极大地削弱了这个新兴国家的力量。在阿赫美德死后,阿富汗的领土迅速萎缩,它重新成为一个内陆国。在北方,沙俄向中亚步步进逼;在南方,英国取代葡萄牙和法国成为印度的主人;而波斯则成为俄国的帮凶。阿富汗在劫难逃。

      (2)中立外交的萌芽及阿富汗的半殖民地化(1839—1919年)。阿富汗在两大列强之间无所适从,而野心勃勃的英国于1839—1842年发动了第一次侵阿战争,但遭到失败。1879—1881年爆发第二次英国侵阿战争。英军再次遭受失败,但最后却迫使阿富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甘达马克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将控制阿的外交权,从而使阿富汗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新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1880—1901)开始认真考虑阿富汗未来的外交政策。在他看来,阿富汗如同“两只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显然,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同时保持与两大帝国的友好关系,他在登基前致英国人的信中表示,希望“使阿富汗人永远置于两大帝国的光荣保护之下”。这是阿富汗传统中立的发轫,拉赫曼的儿子哈比布拉(1901—1919)继承了这一政策。

      在英国和沙俄的主持下,近代阿富汗的边界在拉赫曼时期最终确定了,两大帝国由此攫取了阿的大片领土。为了“完善”阿富汗的缓冲国地位,英国擅自将属于中俄交涉地区的瓦罕走廓交给阿富汗,从而使英俄的领土避免了直接接壤。

      (3)中立外交正式形成时期(1919—1953年)。1919年,阿富汗在第三次英阿战争之后,成功地获得独立。国王阿马努拉(1919—1929)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阿富汗对英俄两国始终怀有戒心。因此,喀布尔大力发展与在本地区没有殖民传统的德国、意大利及土耳其、伊朗等穆斯林邻国的关系。1929年,阿马努拉因推行过于激进的改革而被推翻,但王族成员、前国防大臣纳第尔随后建立的穆沙赫班王朝大体继承了他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富汗宣布中立,同时驱逐了来自盟国和轴心国的非外交人员,避免了英苏对阿富汗的可能的入侵。

      (4)中立政策的调整(1953—1978年)。1953年出任首相的达乌德亲王加强了与苏联的关 系,莫斯科向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经济援助和外交上的支持,并承担了阿军官的培训工作。这一举措对阿富汗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因此加强了对阿的援助,来自东西方的大量援助使阿富汗成为“经济上的朝鲜”。但喀布尔也致力于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它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并与中国、印度等亚非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

      1963年,查希尔国王迫使达乌德下台。他开始倾向于美国,但并未放弃中立政策。1973年,在亲苏势力的支持下,达乌德发动政变重新上台,建立共和国。虽然达乌德初期有所亲苏,他不久就作出调整,再次恢复了中立传统,直到1978年亲苏势力发动政变为止。

      阿富汗中立与瑞士、奥地利、芬兰等国不同。这些国家属于中立国,其中立得到国际条约的保证,较为稳固。而阿富汗的中立只是一种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国际保证,一旦邻近的大国决心侵犯其主权,其独立的丧失就是必然的,不结盟运动组织成员国的地位于事无补。

      二、战后阿富汗社会经济矛盾的加深与政治危机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什图人为主体民族,其他民族包括塔吉克人、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俾路支人、土库曼人等。从地域上看,普什图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南方,而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在北方。为了控制北方,从阿卜杜尔·拉赫曼时代起,政府就一直在推动普什图人向北方移民。另外,部落在阿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存在于游牧社会中,而且存在于定居的农业社会中,在城市里也有影响。从宗教上看,绝大多数阿富汗人为穆斯林,而穆斯林中基本上为逊尼派,什叶派主要限于哈扎拉人,后者为蒙古人后裔,其社会地位低下。因此,阿富汗存在着民族、部落和教派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