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作 者:
周钢 

作者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周钢(1945— ),男,山东东营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 和美国史研究。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野牛是美国西部大平原地区最重要的一种动物,曾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更与印第安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内战后的西部开拓中,白人移居者对野牛进行了野蛮 的屠杀,致使野牛灭绝。与此同时,白人拓居者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导致失去生活所依的印第安人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这种残暴和不义之举是无可挽 回的历史失误。反思这段历史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7-0113-07

      美国内战结束时,其西部的大平原仍是数百万乃至千余万头野牛栖息和漫游的场所。 那片辽阔的土地亦是很多印第安人部落游猎和生活的家园。随着战后西部开拓新高潮的 兴起,大量白人拓居者涌入大平原地区。伴随大平原开发的是白人拓居者对野牛的大屠 杀和对印第安人的残暴和不义之举。其后果是导致野牛群的灭绝和置印第安人于种族生 存的严重危机之中。

      一 野牛的灭绝

      美国西部大平原的一些特有动物,多数被东部移居者叫错了名字。[1](p41-42)之所以 产生这样的错误,完全是由于东部美国人对西部大平原缺乏真正了解造成的。本文论及 的野牛便是典型的一例。“野牛”(Buffalo)实属“鬃犎”(Bison) 的误称。初次见到“鬃犎”的东部人见其形状既相似又有别于他们 饲养的“牛”(Cattle),故将其称之为“野牛”(Buffalo)。将“鬃犎”(Bison)误称“野牛”(Buffalo)造成的影响已很深,流传已很广,故我们在大量 的英文美国西部史论著中多见的是“Buffalo”而非“Bison”。因此,我们在下文也只 能用“野牛”(Buffalo)而不用“鬃犎”(Bison)。

      野牛是一种最重要的大平原动物。它浑身长满粗毛,有像骆驼一样的隆峰、狮子般的 毛发。[2](pvii)一头雄性野牛站立时高5英尺6英寸至6英尺,体长为9英尺,体重为200 0—2800磅。雌性公牛稍小一些。野牛的寿命为20年。[3](p18)野牛的活动具有一些明 显的特点。其一是它的群体性。大平原上的野牛群包括数千个小的牛群。一个典型的小 牛群由一头相当于“家长”的老公牛和能聚集在一起的尽可能多的母牛、成年公牛和多 种年龄不等的幼牛组成,并保持着稳定性。其二是野牛集体对付敌害。遇有凶险时,大 野牛群列队保护自己,对付像美洲狮、狼和熊等食肉动物的侵害,因为这些野兽总是在 野牛群周围捕捉走散的小牛和小牛群中虚弱无力的野牛。小牛群一旦受到其他动物的袭 击,野牛便立即形成一个公牛在外的保护圈,把母牛和小牛围在里面。其三,野牛定期 南北迁徙。因寻找食物、水或躲藏夏天的酷热,野牛群有场所和季节性的转移。在大平 原地区,野牛群每年都进行南北迁移。基于上述特点,野牛群不论大小,都需要是一个 永久性的稳定群体。

      野牛原先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大平原。威廉·伯德上校的随员在1729年勘查北卡罗来 纳和弗吉尼亚的边界时,就发现了野牛。但东部森林地区野牛的数量很少,不足以对当 地居民和欧洲新移民产生任何影响。到1850年,野牛在西经95度以东地区几乎已经消失 。[1](p43)在该线以西,野牛的数量多得不可胜数。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野牛只是从野 牛群中走散出来的。大量的野牛群的活动范围在密西西比河至落基山脉、格兰德河到大 湖区之间的辽阔西部地区。野牛的真正家园是大平原。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适于它们繁 衍生息,其数量不断增加。在白人开始到达之前,大平原上的野牛大约有1500—5000万 头[4](p425)。美国内战结束后,仍有1200万—1300万头野牛漫游在大平原上(注:关于 内战后大平原的野牛数量,一些著作提供的数字不尽一致。雷·A.比林顿在《向西部扩 张——美国边疆史》第579页提供的数字是1300万头;沃尔特·R.韦布在《大平原》第4 4页举出的数字为1200万头;J.弗兰克·多比在《长角牛》第xxii页给出的数字是1000 万头之多[5]。后两位作者的数字来源均出自威廉·T.霍纳迪博士(Dr.Wiliam T.Hornad ay)的估计,故此处采用了1200万—1300万头。),最保守的估计也可达400万头[1](p44 )。

      在19世纪60年代,大平原上南北移动的野牛群仍然非常稠密。东西行进的旅行者,往 东部市场驱赶长角牛的牛仔,甚至修建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的员工,遇到野牛群经过时 ,都不得不停下来,让眼前浩浩荡荡的野牛群跑过。随着联合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巨大 的野牛群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这是破坏大平原野牛和印第安人之间生态平衡的第一 个严重的信号,也是对野牛实行野蛮大屠杀的开始。南部和北部的野牛群都遭到了铁路 勘探队、筑路员工、矿工、职业猎人和冒险家的捕捉和杀害。

      在破坏大平原生态平衡、实施对野牛的大屠杀中,铁路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在 筑路期间,铁路公司对野牛的杀害主要是为了取肉。各铁路公司雇用专门的射手组成打 猎队以保证筑路员工的野牛肉供应。联合太平洋铁路推进到堪萨斯境内后,其西部终点 是野牛故乡的中心。因为1200人的筑路员工难以得到鲜肉,铁路公司便雇用专门的猎人 捕杀野牛。以绰号“野牛比尔”著称的威廉·科迪凭其猎杀野牛的成功经历被古德尔德 兄弟雇作猎手。他们每天大约提供12头野牛的24个腿臂和12个隆峰肉。他的职责是随一 辆有灯的货车沿铁道行进5—10英里,以便从被击毙的野牛身上取肉并运回筑路工地[6] (p1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