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刘东明(1966-),男,汉族,河北省宽城县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美国内政、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它动摇了 美国的国际地位,给美国社会带来危机和动荡。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 化,由最初支持越南人民抗日和越南非殖民化,到转而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第一次 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打着中立旗号偏袒法国,支持保大傀儡政权,冷战爆发后又不断扩 大对法国的军事援助。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为美国日后全面卷入越南战争奠定了基础 。研究这一题目可以加深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渊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冷战时 期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霸权主义行径的理解。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2)02-0096-06

      关于越南战争(1954~1968年),国内外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其起源的研究则显 得相对薄弱,由于资料的缘故,尚有许多空白。本文拟就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的越南政 策试作论述,以就教于读者。

      一

      19世纪印度支那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一直关注日本对亚 洲的侵略。1940年9月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7月占领整个印度支那,美国对此 作出强烈反应,但并没有改变其“不介入”的基本政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视印 度支那为其太平洋战略的组成部分,战争后期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的前身)直接 在军事上支持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独立同盟的抗日活动,帮助训练游击队并向其提供武 器。美国军方和战略情报局的官员把越南独立同盟看作是越南唯一真正抗日的力量,双 方进行了很好的合作。这是美国介入印度支那的开端[1](p.9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包括结束欧洲殖民统 治和打败日本的双重目的[2](p.3)。罗斯福强烈反对殖民主义,反对法国继续统治印度 支那,主张使印度支那战后脱离法国,置于国际托管之下。这是因为:1.印度支那作为 粮食、原料产地和保卫通往南亚水道的战略前哨而备受美国人关注。法国再度控制印度 支那会使美国丧失这个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的地区[3](p.7)。2.罗斯福政府认为, 1940至1941年印度支那的维希政府官员屈从于日本人的要求,与其合作,对菲律宾和新 加坡的陷落负有责任[4](p.3)。3.罗斯福认为,法国这个贫穷的殖民者对印度支那剥削 太重。1944年1月24日罗斯福在致赫尔国务卿的备忘录中指出,“法国统治这个3,000 万居民的国家已近100年了,而那里的人民比开始受统治时更困苦了”,他认为印度支 那人民有权利得到比这更好的命运[5](p.1579)。4.罗斯福“希望托管制将让美国在太 平洋和其他地方的战略据点设立长期的海空军基地”,“从而确立一个能维持二十年的 、有效的太平洋安全体系”[6](pp.611~612)。

      但罗斯福去世前放弃了战后印度支那非殖民化的设想。究其原因:1.罗斯福的印度支 那政策遭到在世界各地拥有广阔殖民地的法国和英国的强烈反对,它们担心印度支那非 殖民化会引起连锁反应,危害它们的殖民利益。2.出于“欧洲第一”的战略构想,战时 美国在北非战场上迫切需要法国支持,以共同对付轴心国;战后美国也需要与法国合作 ,参与西欧的经济重建及共同抗衡苏联(注:托管制是罗斯福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个具体 构想,但在战争后期,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在处理德国、成立联合国以及对付苏 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美国不得不借重英法。罗斯福的后继者杜鲁门也面临着同样的 情况)。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占领了太平洋上一些岛屿,这些岛屿的重要战略地位 使得美国军方力主在战后保有这些岛屿,如果美国坚持改由联合国战后托管印度支那, 则美国对这些岛屿的占有也会受到影响。出于这些考虑,罗斯福在去世前一个月同意法 国继续保有印度支那,“承担托管的责任”,但以使其“最终独立”为附加条件[4](p.4)。此时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主要服务和服从于战争的需要。

      1945年4月杜鲁门上台执政。此时在联合国问题上美国迫切需要法国的支持,更为主要 的是,建立抵抗苏联的西欧防御组织也需要法国的合作。战后法国共产党成为左派第一 大党,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杜鲁门政府担心,如果给予印度支那真正的独立, 法国共产党就会从中渔利,从而取得政治优势,甚至上台执政。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 政府开始迎合法国的需要。1945年5月,在联合国成立的旧金山会议上,美国国务卿爱 德华·斯退丁纽斯对法国外交部长明确表示,美国从不怀疑“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 [7](p.15)。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在重大公开场合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1945年 夏,杜鲁门在与戴高乐会谈时表示,美国不反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并保证以后不会给 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事务制造障碍。8月30日,代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重申美国承认法 国对印度支那享有主权的立场,并告诫美国外交官员:“美国无意反对在印度支那重建 法国人的统治。”[4](p.6)美国由反对法国战后在印度支那再建殖民统治转变为彻底承 认法国对印度支那享有主权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印度支那政策必须服从于战后确保欧洲 ,抗衡苏联,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这也是美国外交政策中“先欧后亚”方针的体现。

      波茨坦会议划分了盟军占领印度支那的职责范围,规定北纬16度以北属中国战区,以 南归英军管辖。但是美国以各种方式帮助法国在印度支那重新立足。日本投降两个月后 ,大批法军乘坐美国舰只尾随英军而来,美国还贷款给法国购买75艘运输舰只,并默许 法国人无代价地使用按“租借法案”租借给法军进攻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和英军移交给法 军的美国武器装备;美国还直接提供给法国大量现代化武器,名义上是增强法国和西欧 的防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法国用于在印度支那的军事行动。尽管美国政府曾规定: “在与印度支那相关的情况下,美国军火不得卖与法国”,以避支持殖民主义之嫌,但 实际上美国并未执行这个规定。美国国务院在1947年9月27日一项非公开的政策声明中 坦白地承认这一点:“美国出口到法国的军火被转运至印度支那。”马歇尔计划对法援 助负责人、后来担任美国驻越使团负责人的罗伯特·布拉姆说,二战以后美国提供给法 国的军事装备被“间接地通过巴黎用于(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4](p.8)。美国还 给予法国大量财政援助,这些资金也被用于印支战争。美国政府同样知道法国的这个举 动,但为实现其欧洲战略目标而予以默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