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在战争认识问题上仍犯禁不断,内阁大臣频频“失言”; 首相以各种名目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通行无阻,而批判皇国史观的人士却 受到冷遇,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尽管亚洲各国抗议的呼声不断,但日本我行我素,从 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侵略罪行的否认和美化。这一切说明,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深厚的 社 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根源。 日本曾是一个受列强欺侮的穷国弱国 日本的资本主义化进程始于明治维新,自那时以来直到今天,日本的历史是一个割不断的 整体。一百多年来,日本资本主义正是沿着明治维新时期所设计的目标和发展道路,一步步 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因此追根溯源,必须从明治维新时期所确立的国家目标 说起。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的处境是很惨的,从18世纪下半叶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就纷纷向日 本扩张,进入19世纪以后,扩张的势头有增无减。在列强的军事压力下,日本被迫签订了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1854年的《日美亲善条约》、《日英亲善条约》,1855年与俄 国签订的《日俄亲善条约》,1858年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以及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于同年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同类条约。此外,从1860年到1866年,日本又被 迫同葡萄牙、普鲁士、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陆续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欧美列强通过不 平等条约,在日本设立“居留地”,在“居留地”建立自己的行政机关,实行自治,不受日 本当局管辖,实际上成了国中国。一些国家还享有在日本的驻兵权,它们在重要的通商港口 建立军事基地,列强军舰可以自由出入。 西方列强使日本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了严重损害,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成为日本迫切需 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成为日本资本主义走上国际舞台的历史起点。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统治地位 。与西方强国发达的工业化程度相比,日本还属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极端幼稚,交通 尚无铁路,贸易只能靠出卖原料,财政上几乎一金无储。资本主义列强的叩关,激化了封建 生产关系的危机,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旧有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因此,解决生产关系 危机,成为不亚于民族危机的第二个重大历史课题。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这两大历史课题,日本维新政府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核 心内容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选择了“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模式 “富国强兵”这个本应具有积极意义的口号,由于选择了“武力扩张,以战争促发展”的 模式,而走向其反面。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在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政府就派出大型使节团去西方“ 取经”。每到一处都要为西方的繁华强盛所倾倒,为同欧美国家发展差距之大而痛心疾首。 在德国,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一番说教,令使节团振聋发聩。这个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 麦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皆属表面现象,实际乃强弱相凌,大小相 侮”,“彼之所谓公法,谓之保全列国权利之准则,然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 依据公法,毫不更动;若与己不利,则幡然诉诸武力,固无常守之事”。使节团联想到自己 国家,为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历尽艰辛,包括一相情愿地进行改约前的大量准备工作, 按照国际惯例向有关国家提前发出通告,列强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提出了比现行条约更为苛 刻的修约方案。再放眼环球,维新前后的世界,正处于西方列强殖民掠夺的鼎盛时代。到19 世 纪末,荷兰几乎已夺取了整个东印度群岛。英国在19世纪中叶,已经把印度变为自己的殖民 地,到20世纪初,其殖民地总面积已比本土大110倍,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法国自19世纪中叶起,开始大肆入侵东南亚,到19世纪末,已将印支三国置于自己的殖 民统治之下。1884年,西方列强在柏林召开了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有英、法、美、俄、德 、意、比、葡、西班牙等14国参加。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在非洲地图上按照经纬度 任意划分边界,掠夺殖民地。 日本在西方列强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强权就是公理,自己改约交涉的惨痛经历足以 证明,如果再继续崇信所谓万国公法,所谓民族平等与国际和平等等,归根结底只能是幻想 ,是小国、弱国在强敌如林的国际社会中,对自身安全与利益的无力企求。日本统治集团决 心以欧美列强为样板,使日本成为它们中的一员,跟它们一样去横征暴掠,认为只有这样才 能“振张国势”,“宣扬国威”。用日本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日本陆军的创始人山县有朋 的话说就是:“要想维护国家独立,只守卫主权线是不够的,还必须防护利益线。”他所谓 的 利益线,就是指自国主权线以外的别国疆土。于是,用武力去侵夺别国疆土,成了日本 维护自家独立的“国策”;成了日本争取与西方列强讲“民族平等”的手段;成了日本弥补 其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捷径”。